論盡股壇 - 黃偉康 2013年7月31日
黃偉康 論盡股壇 享受慣很難回頭
周日晚欣賞了陳奕迅演唱會,結果準時11時結束,兩個半小時Eason只「吹水」5分鐘,對於廣大香港歌迷而言,有點「未夠喉」,但正如Eason所言,680元真的想唱死人嗎?
或者香港人真的太幸福,就連我亦早已習慣演唱會應該是11:30完場,歌手要Encore一次再一次才算圓滿,所以周日離場時同樣有點「未夠喉」的感覺,但去年在溫哥華欣賞Madonna演唱會,遲了兩小時才開騷,同時唱了兩小時沒有Encore就拜拜,結果受到當地歌迷的感染,滿足離開。俗語有雲「享受慣很難回頭」,亦正因如此,要香港人聽演唱會重回「國際水平」其實相當困難,或者Eason要再努力多兩、三次,才會令香港人習慣演唱會是在11時便完場。同樣,過去50年香港一直都是較內地城市為發達,人均收入亦較內地人高,所以香港人一直都有一種較內地人高級的錯覺出現,亦即是某程度上的優越感。可是,隨著內地經濟急速增長,加上自由行政策吸引的都是內地極少數較富裕的人士來港消費,同時香港經濟自97年亞洲金融風暴開始便停滯不前,在此消彼長下,香港人的消費力頓時不及內地人,同時亦由於無謂之「優越感」作祟,因而引發了一些對內地人感到不滿之情緒。當然,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50、60年代不少內地人偷渡來港,結果香港人仍然能和諧共處,可是現在內地人以正常途徑來港,香港人卻出現抗拒之心,很大程度與兩個時期來港人士,對香港所作出的貢獻有所不同,而引發了不同的結果。50、60年代來港的人,大多希望紮根香港,所以都會付出極大的努力,希望可以在香港出人頭地,故此如何辛苦都在所不計,亦從而演變出香港的核心價值,就是「打不死的精神」。可是現在來香港的內地人,就算是投資移民,大多都不會考慮紮根香港,他們只希望給予自己的下一代多一條出路,又或者方便來港購物,所以香港雖然多了很多內地人,但卻只會對香港的零售市場帶來刺激,卻不會像50、60年代般為香港帶來實質的生產力,同時亦由於這些消費力會帶來通脹壓力,令香港的物價被推高,影響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故此便出現中港的矛盾問題。當然,從以上的問題,又會產生另一些問題,當中包括物價雖然被推高,但對比50、60年代,香港人的生活水平其實已有大幅度的改變,為何現今的香港人,怨言會比50、60年代為多?同時香港人為何只會妒忌內地人,而不考慮如何推動香港的生產力,再度找回所謂的優越感?還有就是既然內地的機會較香港為多,同時移民香港很多時不是為了紮根香港,那麼內地人又為何要千辛萬苦來港呢?這些問題其實正是香港經濟問題癥結所在,明日再拆解。
黃偉康 (逢周一至周五見報)
筆者為獨立股評人
wong.waihong@yahoo.com
weibo.com/wongwaihong
論盡股壇 - 黃偉康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