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大英Blog物館 - 黃國英 2013年11月6日

大英Blog物館 - 黃國英 2013年11月6日

降資訊刺激渴求 包容反向意見
2013年11月06日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一書,有段相當有趣,開首便寫道:「如果你有敵人,就提供資訊給他。」書中轉述短篇小說《嚴謹的科學》一節:某國製圖技術精湛,國家認為地圖要有用,必要盡量詳細,所以製造了一張與國土一樣大,比例一對一的地圖。這地圖當然一無是處,因為它的資訊太多,是實物的老翻。要在地圖上尋找一個地方,難度和直接去該處全無分別,那還要地圖幹甚麼?單看這個故事,固然可當笑話一則;可是現實上我們都暗藏這種迷思的變種,也就是認為資訊愈多,愈能做出更佳決定。

排除欠新意資訊
我們相當沉迷各式資訊,上至政經大事,下至街坊八卦,一概有殺錯無放過。為何如此?介紹交易員身體變化的佳作《犬狼之間的時刻》,提供了不錯的框架去理解:我們很多行為,都可帶給我們演化上的優勢,卻未必對現代人的「金融生存」有利。獲取資訊是人類生存上,其中重要一環:衣食住行,各式各樣的機會與危險,都要靠「收風」處理。

人腦的運算能力有限,所以雖然資訊來源紛陳,人體的感官系統會自動排除沒有變化的、可以預期的事情,集中留意新奇的那些。有一個名為「特克斯勒消逝效應」的現象,指人們會慢慢對於沒有變化的環境失去觸覺,就如在人多口雜的環境中多待一會,漸漸便會習慣「背景音樂」,不太感受到其存在。新資訊卻可以提供大腦所需的刺激,自然大有吸引力。一有新資訊,我們便成個生猛晒;相反,如果長期沒有刺激,感官系統便會近乎關閉。很多長途車司機甚至機師,都曾經出現所謂「公路催眠現象」,就是長時間在單調、缺乏刺激的路程上駕駛,令司機碰上少見卻重要的燈光(如警車)時懵然不覺,直衝過去。

另一方面,人體對資訊並非一視同仁。低層次的資訊,例如乏味的講話,會產生無聊之感,有「催眠作用」;太複雜的資訊,例如數量龐大、要多重處理才有用的數據,人們又會感到混淆、焦慮。只有剛好「有趣」到可以啟動感官,又不致繁複到不能卒讀的材料,才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隨之「入腦」。

剛好有趣最能接受
這意味我們會尋找頻密的資訊源,作為刺激。這些資訊的內容,經過自我的過濾,只有既不複雜,又不與原來知識矛盾者,才會入腦。如此一來,就構成了確認偏誤的「完美組合」,即不停尋找支持一己看法的證據。金融操作上,無論原本是否正確,這種行動都是徒勞無功,難對回報有何幫助。反而持相反意見的材料,如果屬實,或能令人及時撤出不適當的持倉,撿回一命。而且並非噪音的資訊,通常不會不停出現、又易於理解。所以應一方面下降自己對於資訊刺激的渴求,一方面增加反向、複雜訊息的包容。

轉載自《東周刊》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大英Blog物館 - 黃國英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