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2014年6月17日
一小時生活圈
隨著交通網絡的日益完善,城市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例如以前香港人如果要往廣州公幹,在廣州留宿一晚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現時在廣州吃完晚飯,再南下回港也很方便,不到兩小時的交通時間已可以往返,一小時生活圈已不再是概念,而是真實的事情。
筆者在上星期天就有著很深的感受。早上十時許人還在沙田,但不到中午已抵達深圳機場,再轉高鐵往廣州,在廣州南站轉乘城際動車往珠海,再入境澳門吃晚餐,之後再坐船返港,整個旅途經過數個珠三角的城市,但卻可在一天內走畢,一小時生活圈已是很實在,未來港珠澳大橋通車之後,這個一小時生活圈會更形重要。
在經濟上,一小時生活圈帶來的是中港兩地的更多接觸,在生活上已很難劃分彼此,中港兩地也會逐漸出現連城化的情況,正如內地相鄰城市的連城化已是不可逆轉。問題是,在中港兩地的實際融合當中,並不是單純的經濟融合,生活習慣和文化的融合,卻比經濟上的融合來得慢和麻煩,這是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中沒有細想的事。
在未來的發展上,一小時生活圈已擴充至珠三角內城鎮的融合,高鐵已將各個城鎮的距離拉近,珠東和珠西已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是在城市發展上彼此互相呼應。
對香港而言,由於中港在行事和生活習慣上還有一定差距,這個一小時生活圈也變得充滿爭議。在經濟上自然一小時生活圈提高了商機,但中港兩地卻因一小時生活圈的來臨而融合加快,可是文化上的融合不是一蹴而致,也注定一小時生活圈在實踐上會充滿挑戰。對政府來說,要留意的不是經濟上的好處,更要注意人們心理感受,畢意文化上的融合需要起碼一代人的時間,而政府要對此有前瞻性,不要只管經濟上的好處而忘記民生上的衝突,經濟是人的行為,要尊重人的感受,而不單是冰冷的統計數據。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