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青心直說 - 胡孟青 2014年11月14日

青心直說 - 胡孟青 2014年11月14日

青心直說:減息避無可避


■筆者認為,內地銀行減息,是避無可避的事實。資料圖片


人民銀行第三季靜悄悄透過中期常備借貸便利機制,向銀行投放了7,690億元人民幣,即相當於降準75點子。人行這個舉動既可以理解為限時性降準,亦是一種由央行向銀行體系進行的re-lending,簡言之,結果就是央行負債表會增加,那管有沒有買債,都根本就是一個QE。

外國無論買債或央行用其他形式增加銀行體系流動性,推低市場利率往往都可成功推低貸款利率,比例雖不是1︰1。但觀乎內地今年以來,七日期回購利率跌了大約200點子,第三季亦降了約20點子,但整體市場貸款利率,6月大約7.26厘,8月已升至7.44厘,9月按月雖微降,但仍高達7.33厘,較第三季初還要高。

貸款息拒絕下跌
經歷逾七千多億元的定向投放,三個月內借貸成本反而平均高了16點子,換句說話,定向寬鬆是失敗,即使全面降準,作用亦成疑。市場資金成本下降,未能傳導至用家受惠的貸款市場,是基於結構性問題,而非流動性問題。首先,內地銀行仍然受制於貸款額度指導及貸存比限制,市場資金就算鬆動都未必代表銀行有條件借貸。貸款比的限制,乃建基於銀行的存款多少,因為有股市上升及理財產品競爭的威脅,銀行不可能減存款利率以降低資金成本,從而提供相對低息貸款,反而要的是再用高息爭取多一點存款,試問,貸款息率又怎會跌呢?而到最後,當企業本身經營轉差、風險上升,銀行亦沒有可能提供低息貸款。

市場利率下跌,而貸款利率不跌,某程度上是一個惡性循環。首先,人行以為流動性不足,故繼續用巧立名目的方式,提升流動性,結果是市場更加混亂。監管當局亦以為商業銀行不合作,在政策上容易做成更大風險。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同業拆借利率下降,沒有推高貸款成本,但令債券利率下降,於是更多企業就會有誘因,跑去做發債集資,有的是為再融資,有的是為業務需要。債券供應大增,但在中國的債券市場,因規模只是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五成,深度及吸納量都有待發展,結果新增債券上升,最後反而是傳導回拆息市場,令拆息上升,人行的定向政策,到頭來極可能是零和遊戲。內地很抗拒減息,但貸款成本仍處7厘以上,較名義經濟增長高,減息已是避無可避。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心直說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