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 - 石鏡泉 2015年1月8日
阿爺叫咪亂炒
A股牛了,在三千點之下時,阿爺叫大家可以投資,在三千點之上時,《新華社》曾發三文,叫大家小心,不要亂炒。因這是槓槓桿市,即是炒孖展,風險是大的。
《新華社》的第一封信是:「投資者為何虧也心慌賺也心慌」文謂:自2014年12月以來,A股卻走出一輪火熱的「快牛」行情,滬指直上3,300點。此輪行情與以往最大的不同,莫過於加槓桿的催化作用。融資融券業務一改推出四年以來的不溫不火,兩融餘額連續突破8,000億、9,000億和10,000億大關,實現了三級跳。
按照《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相關規定:「證券公司在向客戶融資、融券前,應當辦理客戶徵信,了解客戶的身份、財產與收入狀況、證券投資經驗和風險偏好,並以書面和電子方式予以記載、保存」。股齡不足半年、結算資金未納入第三方存管以及「證券投資經驗不足、缺乏風險承擔能力」或者有重大違約記錄的客戶,都不得申請兩融業務。
槓桿撐大效率增風險
但在牛市的氛圍和居高的利率收益之下,並非所有的券商都能合格的履行把門人的職責。部分激進的券商通過「傘形」產品的方式放大槓桿,有中小券商甚至對投資者沒有設立資金門檻。近日,已有消息稱,有三家券商因開展融資類業務違規遭到監管層通報批評。
根據《證券日報》報道,當前兩市約有279萬名融資融券投資者,市場平均維持擔保比例為244%。市場上一面是翹首期待、排隊加槓桿的人群,然而,另一面,則有投資者已經嘗到了融資爆倉的苦頭。
成飛集成的融資客慘遭厄運便是一例。此前成飛集成的融資盤高達14億元,重組失敗後,成飛集成復牌7個交易日暴跌41%。截至12月26日,融資餘額僅剩33,370萬元。據業內人士介紹,一些融資買入的融資客,已出現爆倉後被券商強制平倉的情況,淪為「負資產」。
業內人士提醒,融資融券具有「漲時助漲、跌時助跌」的特點。然而,當投資者盯著收益,大力使用這些槓桿工具,當中介機構推銷這些工具,將收益放入囊中時,缺失了重要一個環節,就是風險教育好風險控制!
《新華社》的第二封信是:「券商莫把兩融風險當兒嬉」,文謂:一輪風風火火的牛市之中,槓桿融資被廣泛使用。2014年12月末,兩融餘額歷史性突破萬億大關,為「槓桿牛」提供了最新數據標注。券商們更是樂不可支,坐享8%的融資利息,獲得穩定可靠收益。
股民要尋找新定律免招損
據了解,的確有一些券商的兩融風險教育不僅未做到位,還有誘引投資者融資的「忽悠」之嫌。有投資者反映,明明只向券商融資15萬,最後居然批了30萬元。可見,由於股市行情太好,券商們急於擴張兩融業務,在將自身利益擺在首位的同時,卻忽略了投資者教育的責任與義務。
據兩融業務規定,保證金比例不低於50%,也就是融資槓桿率一般不超過2倍。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券商通過傘形信託等途徑以及複雜操作實現槓桿率的擴大。而槓桿率愈高,風險一定愈大。
有市場人士計算,假如接近平倉綫時遭遇兩個跌停,在第三個跌停賣出的時候,投資者基本會失去全部本金,如果在第三個跌停都賣不出去,那麼券商也會遭遇損失。
《新華社》的第三封信是:「投資者應學會適應槓桿市場」,文謂:當槓桿今後被普遍采用,市場出現新變化時,我們要提醒:市場變了,投資者必須學會適應這個市場。
槓桿下股市已經成為常態,未來還將繼續深化,這不僅是中國資本市場經過20多年發展後出現的新現象,更是未來必須面對的「新常態」。「新常態」下的槓桿股市需要我們用新思維及時探索新規律。
2010年融資融券試點正式啟動,它作為國外一項成熟的雙向信用交易機制被引入中國,在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功能的基礎性制度建設發揮重要作用。融資融券在改變「單邊市」發展模式的同時,同時也蘊含著相比以往普通交易更複雜的風險。
投資有賺要有為有不為
只有合規運行才能有效防範風險。正當A股瘋漲時,2014年12月12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今年以來,證券公司融資融券、股票質押回購交易、約訂購回式證券交易等融資類業務快速發展,規模較大,將啟動現場檢查,對部分證券公司的融資類業務進行檢查。創新是資本市場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沒有創新就沒有資本市場的長足發展,在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和創新的同時,我們更希望立法及時跟上,讓市場所有改革創新於法有據。
阿爺忠告了投資者三次,如果投資者還是死不悔改,置險前行,便要有食得鹹魚抵得渴的準備,在槓桿市中,一如揸車,不是你守法,在你的車是向前進,就一定安全,可以是對頭綫的人,飲醉酒,吃了藥,越綫撞到你,覆巢無完卵,就是槓桿市下的危險,可以是飛來之禍的,怎保障自己?
⑴要買有盈利能力之股;
⑵要買有派息之股。
你一定話,唓,這即是係話阿媽係女人,係,阿媽唔係女人之時,係個人妖時,你是否永世冇「母」愛?
中國A股的槓桿市已成瘋牛時,你想瘋定想安全?投資要賺,要有為有不為,我今時就覺得阿爺已忠告了你,你不識死,不去搵個真阿媽,去搵個人妖阿媽,後果如何,一開波就知。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