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 - 胡孟青 2015年4月23日
青心直說:華創交易雙贏
■華創母公司收購華創旗下所有啤酒業務以外的資產,包括超級市場。 資料圖片
同樣是老牌央企紅籌,中信(267)及華創(291)重組之路,走得截然不同,前者是採取壯大資產模式,體現整體上市;而後者卻來得反常,透過大規模抽離資產模式,有如變相私有化。兩者比較,對小
股東而言,後者肯定是最為可取。
老牌紅籌變啤酒股
華創母公司用280億元,收購華創旗下所有啤酒業務以外的資產,當中主要分成兩部份,包括11.5元為特別股息,另外每股12.7收購市場最多一成華創股份,數字上是向現有股東售出認沽權,提供每股24.2元的離場機會,地球上那會有一間公司如此乾脆而又不拖泥帶水?
無疑,就大派特別股息及回購若幹數目股份而言,華潤集團極之慷概。但同樣單從數字計算,整項交易其實是股東及母公司均皆大歡喜的雙贏局。
首先,對持有華創多年的小股東而言,復牌後股價表現已即時反映方案的潛在利誘價值,毋須等到交易落實,才可套現;對華潤集團來說,280億元僅是賬面作價,但華潤真正開支只是用大約31億元回購股份,另外123億元是向自己以外的其他股東派發特別股息支出,但換回來價值大約185億至190億元華創大部份業務,數字上尚算有折讓,而華創亦因此而會錄得出售業務虧損。
由原本是外經貿部旗下的上市旗艦,且是紅極一時的老牌四大紅籌,到現在卻淪為一隻主打啤酒的股份,華潤是否仍有後著,恕小妹才疏,而基於交易令股東有錢即時落袋,市場亦未有顯著討論或爭議。純粹揣測的話,華潤不外乎是有兩個盤算:一、購回資產後重新包裝,之後再整體上市。但這個機會微乎其微,皆因若果是有意整體上市,原來華創已經是一個上市平台,可以人盡其材、殼盡其用。
另一個可能性是,華潤系在內地講求派系關係的大前提下,極其量是一間名字響噹噹但影響力極低的央企,地位可能根本談不上重點央企,而且前董事長宋林任內連串交易的潛在問題,當局現在某程度上是放棄華潤,用高息體面地告別,以後華創只是一隻啤酒品牌股,但已稱不上是央企代表了。但華潤一例至少也可帶出一點,央改央改,原來不止是套現、分拆又再分拆的。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心直說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