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2015年10月23日
【蘇教授論經濟】經濟效益分析的局限(蘇偉文)
一個經濟政策的推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最低工資的成立,本意是希望保障最弱勢的工人,好使其工資不會太低,本來最良好意願。當然,最低工資會令勞工成本上升,企業應對之道是將價格提高,又或以更改工作程序來減省勞工成本,尚幸香港近年經濟
環境不錯,失業率只有百分之三多一點,這已經是自然失業率,總體而言是全民就業,所以推行最低工資至今沒有帶來失業問題,這和企業的擔心有著差距。
然而,最低工資令一些工種失去吸引力,企業即使多加工資也無法招聘到所需員工,也催生了其他的替代的勞力。在這個情況上,較為人認知是清洗餐具的工作,由於洗滌的勞動力短缺,不少餐廳已改為以洗碗機代替,又或是外判到外包的洗滌公司,有的更乾脆以免洗餐具奉客,這等現象都不是推行最低工資的本意,這就是政策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經濟大盤的角度看,每個新政策就是一種新的局限和制約,政府、企業和個體自是會改變其行為來應對這個局限,一個行為的改變會對原來的均衡情況改變,也會引伸到其他的改變。當一個經濟體系的參與者眾多,這些種種引伸出來的改變數量將難以評估,所以在作經濟政策評估時,除非對引伸變化有著充份的掌握,否則一般都不會過度的猜測所有的引伸改變,因為一來這樣的評估沒有多大意義,二來也會欠缺數據分析的嚴謹。
所以對政策推行時經濟影響的評析,在分析的角度會重申是基於那種假設的成果,可是人們往往會忽略這種分析政策對經濟影響的局限,導致不少人對分析結果盲目接受,又或是全面否家分析結果,造成這等現象的主因在不理解分析結構的局限。更有甚的是,不少人以既有立場去看問題,只要分析出來的給果不合其意,便不問情由否定數據分析,這是一種政策推行時的常見現象,特別是意見紛紜的政策,這種狀況更是屢見不鮮。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