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2015年11月10日
財經評論:河水難犯井水
■近日A股孖展額再破萬億人民幣,大有捲土重來之勢。 資料圖片
滬港通開車轉眼快一年,回想當初各大行分析員的宏大期盼究竟兌現了多少,看看每日疏疏落落的成交自然心中有數。
金融界當初一廂情願地以為外資有能力教化內地股民、同時又誤會大媽正亟待衝出國際;但現實是,河水原來犯不
了井水,井水亦無意要犯河水,兩股水似要鬥氣多於要融合。
去年滬港通開車前,市場普遍認為措施勢有助兩地差價收窄、海外品牌受內地股民青睞、以及增加A股機構投資者比例、額度極速爆數等,但一年下來,終證明成效被高估,分析亦顯然大大忽略了內地人的購物習慣。
蝗蟲嚇怕外資
今年初《金融時報》將內地奢侈品需求的急速變化形容是「蝗蟲場效應」(Locust Field Effect),直指內地一窩蜂興起、又一窩蜂退潮的消費模式,令不少名店銷售在突發性衝高後又戲劇性大挫。其實相關理論同樣可應用在股票市場,以散戶主導的A股,購物模式同樣只看名牌不看價錢牌,買貴買平不是重點,重點是買得到;而所謂品牌在於越多同胞認知越好,故暫時的理解層面仍局限在國產貨。
正因為各走極端的兩種思維,幾可肯定市場要再期待AH股差價收窄已變得不切實際,而A股市場要在可見將來走向大戶主導的成熟架構,機會亦相當渺茫。更何況外資目前提防的是蝗蟲場效應會再引爆火山爆發式牛市、再山泥傾瀉式股災的慌怖場景再現,自然更加不會賣賬。
事實上,兩股水的分歧已很明顯,上季一場暴力救市,外資更走都走唔切,及至滿周歲前更出現滬股通連續十多日最長走資浪來贈慶;相反,A股股民懶理老外小動作,在暴瀉後又暴瀉的市場仍一貫的瘋狂及不肯死心,近日融資(孖展)額再破萬億人民幣,大有捲土重來之勢。
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常以「至少平台開設了」來為滬港通解話,其實沒有錯,但當這平台沒有相互吸引的條件,就永遠都難發揮作用。就如上周「習馬會」,最大關鍵不在於那個容許握手80秒的舞台,而在於雙方有沒有對話的誠意,當互信條件仍然欠奉,又談何兩地融合?無功而還,是預期之內。
記者:林靜
財經評論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