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2015年11月2日
財經評論:港商如何自救
■H&M於銅鑼灣開設全亞洲最大旗艦店,市傳月租1,000萬元。 彭志行攝
H&M於銅鑼灣開設全亞洲最大旗艦店,無疑對疲弱的香港零售市道,注入一支強心針。這間樓高四層、面積達4.6萬平方呎的巨舖,市傳月租高達1,000萬元,以每件衫售價199元計,H&M每日賣出逾1,600
件衫,亦只夠交租。
H&M大中華地區總經理Magnus Olsson早前接受本報專訪坦言,香港已成為全球、零售業租金成本最高的地區之一。話雖如此,集團仍然看好香港市場前景,繼銅鑼灣巨舖後,又包下旺角家樂坊三整層,相信明年初開張不成問題。
與外資公司相比,這片被形容為「一蹶不振」的土地上,很多本土品牌似乎已找不到發展方向。過去兩年,宣佈有意關閉分店的港資企業,除了深受中國反貪汙政策打擊而生意額大減的名錶商外,也有數之不盡、基本只做中國旅客生意的金舖及奶粉舖。
自2003年起,這些被自由行「金蛋」帶旺的零售商,說得好聽,就是為香港低失業及高企資產價格有所貢獻;但說得難聽點,純粹是一群純粹依附中國大媽而生、零氧份的「尋租者」。
應重拾創新精神
產品及服務質素,往往左右一個品牌生死。近年最佳例子,當屬丹麥首飾品牌Pandora,先不說幾千元「串珠仔」是否化算,但在今年上半年,該品牌香港區生意額再次逆市「爆升」,收入按年增長約50%,如果不是「佔中、反蝗」惹的禍,便足以證明Pandora的競爭力,遠勝許多財雄勢大的本地金飾商。
令人惋惜是,創新、進步這兩個形容詞,似乎已經被賺得盤滿缽滿的港商遺棄、甚至遺忘。試問過去一段時間,你有否曾經為佐丹奴(709)、莎莎(178)、或者周大福(1929)某件自家設計產品,有過非買不可的衝動?
H&M不是蠢才,有膽在逆境時投資香港,夠的是信心和資金,看的不只香港和中國,而是大東亞市場。如港商繼續抱怨沒有「老本可食」,而不是低頭練功重拾「獅子山精神」,再多的自由行省份、更多的邊境購物城,也只是飲鴆止渴。
記者:鄭柏齡
財經評論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