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利財筆記 - 林本利 2015年12月30日

利財筆記 - 林本利 2015年12月30日


【利財筆記】林Sir快樂貼士:健康、知足、行善(林本利)

年底節日一個接一個,我們常常祝福別人快樂,可曾想過何謂快樂?是不是生活愈富足便愈快樂?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從事貧窮問題、改良扶貧福利方面的研究。迪頓的研究發現,

金錢得到的快樂原來有上限!想真正得到快樂,林Sir認為很簡單:記著健康就是財富、知足常樂、為善最樂,做到以上三點,便可天天都快樂。

擁有英美雙重國籍的迪頓,多年來透過研究個人行為及消費開支,改變大家對貧窮及貧富不均的看法。在迪頓之前,研究貧窮問題普遍採用總體經濟數字,迪頓則研究另闢蹊徑,研究個人消費模式,更貼近現實社會財富分配狀況,改變了評估福利政策、貧窮情況的方法,從而改善扶貧政策。

林Sir早前在理財班上派發問卷,亦透過各同學的每月收入水平,調查大家是否快樂。問卷很簡單,只有兩條問題:出生至今的生活滿足度,以及過去一天的快樂指數。一共收回122分問卷,結果發現,學生的平均加權快樂指數為6.7,低收入(月入0至14,999元)及高收入(60,000元或以上)的學生,快樂指數較高,中等收入的兩個組別(月入15,000至59,999元)的快樂指數最低,只有6.5分。林Sir的調查結果與嶺大早前的同類調查結果相若。

理財班上的調查結果,與迪頓所研究的美國人很不同,迪頓發現美國人的快樂指數跟個人收入有正向關係,但差不多人工增加一倍,快樂指數才會上升1分。而當全年收入增至7.5萬美元、即平均收入6,250美元(約4.9萬港元),快樂指數不會再增加,但生活滿足度仍會上升。

月入約4.9萬港元的香港人,快樂指數是最低的一群。林Sir認為這可能與中產人士是「三文治階層」有關,缺乏房屋福利、工作時間長、供樓負擔沉重。「中產的應課稅入息實額超過12萬元已經觸及17%稅階,相反『打工王帝』霍建寧的人工再高,也只是交15%稅,很不公平!」事實上,根據迪頓的研究,香港人平均收入達3萬美元,生活滿足度卻只有5分,「香港人好悲哀,全世界找不到一個地方,人工高但滿足度低!」

至於理財班裏,收入低於1.5萬元的學生快樂指數最高,達7.4分,一方面可能是大學生,或剛出來工作,對未來抱有憧憬,其次是可能居於公屋(或與父母同住),不用供樓,生活負擔較輕。

林Sir指,迪頓的研究證明金錢買不了快樂。以美國人為例,月入超過5萬港元,快樂指數便難以再上升。林Sir回想自己的打工歲月,當月薪超過5萬元後,人工再增加,快樂程度也相差不大,「李嘉誠有千億身家,快樂指數想必也相差不遠,哪又何必拼命賺盡呢?知足常樂便好!」

此外,貧窮問題也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問題。健康、對生活感到滿足,才能帶來快樂。迪頓一直致力於社會福利及扶貧的研究,他主張,協助落後國家滅貧,應提升當地人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一些落後國家常見的患病如瘧疾、肺結核等,在先進國家已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多一些投資在醫療及教育,改善這些國家人民生活環境,可大大幫助落後國家脫貧。」林Sir說,在100年前,落後國家平均壽命只有30、40歲,現在倍增至60、70歲了,當地人民愈健康,生產力便可提升,也可以有更長壽命享受人生。過去數十年,中國和印度人民健康水平上升,經濟高速增長,便令逾10億人口脫貧。相反,只靠經濟援助的貧窮國家如非洲多國,並不能解決它們的貧窮問題。

林Sir語重心長地道:「健康就是財富、知足常樂、為善最樂。」只要做到這三點,快樂其實很簡單。林Sir一直實踐快樂三招︰保持身體及心靈的健康——今年起已增加陪伴家人的時間,多一點出門旅行;知足常樂——投資從來以跑贏大市為目標,不會「大想頭」大賺一倍、兩倍;為善最樂——開辦非牟利的活道教育中心教授理財課程,多年都將盈餘捐贈予慈善機構。

作者:林本利
前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港大社會科學學士及英國布理斯托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出版十多本經濟學教科書。退休後,創辦活道教育中心,開班教授理財之道、公共政策及新高中經濟學。電郵︰im_focus@hket.com

撰文及資料整理:葉卓偉
利財筆記 - 林本利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