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10月25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10月25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債轉股有今日冇明日
2016年10月25日


中國信達(圖)等向內銀購不良資產。(資料圖片)





內地不斷強調不良貸款可控,但年內卻要千方百計想辦法解決不良貸款問題,如果官方數字真的只有低於2%的話,又何須要大費周章?不也太自相矛盾嗎?

年初原本銳意打頭陣、製造為解

決不良貸款強大工具的「債轉股」,最終因各路反對,遂改由資產證券化先行,到現在又忽然搞出個試點辦法來,太有年底安慰獎之感。多間投資銀行分析員早前走訪內地,得到的意見反映大部分內銀均稱對債轉股興趣有限,尤其怕進一步消耗資本充足比率,恐怕在中央指令下,持份者又要予以俾面派對。

內媒說:「債轉股行情大拉動,資產管理公司正遭資金瘋搶」,如果這景象是成立的話,難道就是對計劃有保留的一眾說不,營造資產管理行業有大好前景。但只要看信達、華融兩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股價表現、收益率、回收率指標,其實在在均只屬一般。當然,數債轉股成功,例子離不開為剝離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而成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一年內處理逾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資產,行業平均不良貸款比率由逾20%跌至現在不足2%。但要數當年,基於較之現在更存在指令式、資產原價回收、所收購資產由發債支付交易,並由財政部為首擔保,某程度如由上而下政府指令式的市場解決辦法,到頭來又免不了是個篤數形式的抽離行動而已。

內地分析認為,未來幾年不良資產供應充足,是支撐行業發展催化劑。但從另一角度看,正正是打從14年起,內地在16大時,銀行注銷或出售不良貸款已達約萬億元人民幣計,當年四大綽綽有餘,現在卻要更多資產管理公司出現,才可足夠應付。內地信貸在GDP佔比高達40%,但信貸型經濟效用愈來愈短,當中關鍵除經濟規模大、企業效益低,最大煩惱固然是大量信貸要用於填補債務及盈利缺口,導致出現信貸增幅持續超前經濟增長現象。

供給側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效用到目前僅屬相對,效益往後可衍生更大負面。至於債轉股為企業減槓桿以提升營運,擔心誰來埋單外,核心問題更牽涉高估資產管理公司及私營參與者對企業改造能力,以為它們統統是公司醫生、私募基金。內地任何一個政策均被理解成搵錢機會,更多政策的成功隨時產生更多收效的錯誤。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