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2017年4月25日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2017年4月25日


利字當頭:當碼頭業也被規劃


■香港的貨櫃碼頭,雖然有地理和物理上的限制,但在制度和效率上卻具有優勢。 資料圖片



這邊廂,甚麼一帶一路要發展航運業,又成立了新的海運港口局,言猶在耳。另邊廂,不知道那裏吹來的風,港官又忽然改口,說大灣區規劃下,香港還是不要做貨櫃碼頭,不要跟鄰近地區競爭

。說這句話的,既非負責運輸的張炳良,亦非商務經濟發展局的蘇錦樑,而是負責內地及政制事務的譚志源。

香港人,最怕就是「被規劃」。
本來,在港官的幻想世界以外,其實航運業正在步入寒冬。去年的韓進事件,有人形容是海運界的雷曼事件。至今,航運業仍然在某種紅海式的割喉競爭中。正如上星期所寫,越來越多的超級貨櫃船,運載量的競賽,結果是運輸的平均價格下跌。

加上最近兩年,國際的貨運量增長,正值金融海嘯後最低,而不少國家也在醞釀封閉主義的政治情緒。說是航運業寒冬,可能已經是輕描淡寫。若不是政府過去幾年打鑼打鼓,大家對航運業的理性預期,應該是審慎的。

不過,這並不代表要完全放棄香港的碼頭業。無錯,在香港做碼頭,有地理和物理上的限制,而另一邊廂我們有制度和效率上的優勢,甚至乎,有些效率上的優勢,正是在條件限制下煉成的。載貨量越來越大的船,對碼頭載卸貨物的效率,要求也會越高。畢竟,船大了,貨物多了,但增加停泊在碼頭的時間卻不會按比例增加。換句話說,在割喉競爭下,能夠繼續下去,就是靠提升效率。

如何提升碼頭的競爭力,只要政府和政客不去幫倒忙,已經算功德無量。假如說香港因為效率比別人低,令碼頭這個行業做不下去,被自然淘汰,相信誰都無話可說。但未被市場淘汰前就被跟車太貼的長官意志扼殺,這種被規劃的現象,只會令香港人感到心寒。

利世民
http://www.fb.com/leesimon.hk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利世民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