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2017年8月28日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2017年8月28日


寫在十九大前 2017-08-28收藏文章
  要喜迎十九大,不能只看人事,而不看經濟政策。

 
  各方都關注十九大,有些人還在意於人事升貶,這是沿於共產黨鬥爭的舊識見上。但筆者看,十九大要看兩個數,不高於3%,不低於6.5%。這得從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政策的取向說起,資料來自「

智谷趨勢」,曾援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智谷趨勢」這文,亦是基於中國經濟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在2016年的一個演講而來。從許善達這演講中,大家可以知道中國的經濟政策是怎樣定出來的。不是一言堂,而是眾言堂,是摸著石頭過河,並按當時情勢而定出來的。

 
  早在2008年國內已有人(包括許善達)提出要搞個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不要只買只有些微利息收入的美國國債,而應拿錢借給一些國家去幫助他們開礦、修馬路,為他們創造新財富,便可有錢還,亦可以解決中國的產能過剩,當時此計劃是叫「和諧世界計劃」,習近平後來一直在外交和「一帶一路」計劃上講「和諧」應沿於此。

 
一帶一路萌芽於2008年
 


要喜迎十九大,不能只看人事,而不看經濟政策。

 
  不過,當時這個計劃沒有被採納,因為把錢借出去的風險大,到後來美國雷曼爆破,中國便決定在國內投資4萬億,風險最小。

 
  要用這個投資(不論是投資於外,還是投資於內)手段,是因為在2007年12月底發達國家經濟出現貨幣流動性不足,即錢少了。

 
  不過,在2007年12月初,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還是流動性過剩3,即錢多,在當時12月的中國經濟工作會議還因為錢多了,而提出「兩防」,防通脹,要控在3%以下,防經濟過熱。手段就是收緊國內貨幣供應和宏觀調控,不少發展計劃要下馬。

 
  為甚麼不足一個月之內,世界經濟變了,由錢多變錢少?很易解釋,當經濟是由借貸來支撐時,到銀行突然不借兼收遮,投資者莫財,兼要沽貨還債,於是100要以50賣,錢(財富)不也就晝夜間蒸發了,這點今不講,稍後才講。

 
  到2008年1月份,發達國家,美歐日英都開始釋放流動性(即是QE,不過當時不叫QE)。

 
  中國方面就在2008年感到這個縮水壓力。當時中國出口有50%都是加工貿易,而訂單是來自發達國家,這些單一減少,中國2008年的出口就不繼,中國經濟就會下滑。

 
  中國的經濟委員會立時把這訂單減現象提上議程,如經濟下滑,還要不要「兩防」?是否應放水還是繼續收水?討論了半年……

 
  7月20日政治局研究了上半年經濟形勢,決定不再搞兩防,其後劉鶴(要記住佢呀,他是習近平的首席經濟顧問)在《人民日報》,發了個答記者問,披露了為甚麼不再堅持「兩防」。

 
政策調整由眾言歸一言
 
  有些人認為中國是一言堂,你看這個政策調整都要專家討論半年,就知是眾言堂,由眾言而歸至一言,有個過程。不過這個一言,還未採納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一路一帶)的建議。原因如前述,借錢外人風險大。

 
  到11月份中國的4萬億投資計劃就實施了,而美國的正式QE,是在翌年3月。這次中國的逆周期措施,時間上是做對了,但在執行上就有不少瑕疪,亦做成了今日的經濟困局。

 
  實踐證明,4萬億投資確實避免了當時因外國需求下滑,出口不足(今日仍如是),而帶來的經濟危機,但不少投資是投資在過剩的領域,如鋼鐵,煤炭,到2012年,當這些投資快要完成時,產能過剩問題就更突出。例如鋼鐵產能達12.5億噸,2015年生產7億噸,出口1億噸,自己吃不了剩下來的6億噸。煤炭產能是57億噸,實際生產36億噸,自用16億噸,尚有20億噸剩。所以去產能成當務之急。政策上是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是「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去產能和去庫存是相並行的。去得了庫存,才可紓緩去產能的難題,能去庫存去產能企業有錢可還債了,才可以去槓桿,要降成本亦不易(下詳),至於「補短板」就相對易些,例如不少同胞去買日本牌子中國製造的馬桶蓋,原因是人家的監管好質量好,只要提升指標,提升質量,同胞才會買中國牌子中國製造的馬桶蓋。

 
2016年3個新判斷
 
  自2012的十八大後,一直到2015的3年間,中央的經濟政策基本上是在投資、消費、外需3個領域來做文章,兜兜轉轉,一直到2016年,中央對之後的中國經濟走向作了3個新判斷。

 
  在之前,不少人仍認為中國經濟是兩個運行模式︰

 
  1.周期式︰中國經濟放緩三至八個月,又會再重新上行,這是基於2007年之前,發達國家經濟仍是擴張而來,他們有經濟周期,衰完又好之時,中國經濟又會好。

 
  2.斷崖式︰中國經濟向有︰「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收到死了之後,阿爺又放水,又OK了。

 
  2016年的新判斷是︰波動性下行,即經濟走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下行,而經濟增長也會降。所以今時中央預期經濟增長再也不是8,也不是7,而是6.8、6.5,遲些會不會變成6、5.8、4,就不好說。這個決定權不在中國,而在歐美,美儲局縮表,能對世界經濟冇影響?點影響?點知吖,看美儲局怎縮好了,要走著瞧。

 
  中央想「三去一降一補」但做起來就不易,與社會穩定、金融、經濟環環相扣。

 
  去產能,最快方法是關廠、關礦井,但這會產生大量下崗工人,今時的社保體系承接不住,故只好由廠、礦續經營,但當產能被削,而工人數目不削,就是8個人去做4個人的工作,即減少每人工作小時,但糧就出足。

 
  今時中國的社保繳費率按法定標準是45%,較美國的高1倍,當工廠、礦埸是4個人工作量,但支8人糧,交8人社保時,企業盈利有都奇,企業尤其國企,賺不到錢便向銀行貸,這便成呆壞帳來源。

 
  拉動一國經濟的,基本上是投資、消費和出口。由於中國產能已過剩,再大量投資於現有企業,只會害多利少,於是有人提出要以國人消費來拉動經濟,要國人消費多,先要其收入增多,這個增多的收入定必要有人減少了收益才可,企業可以提工資,增福利,國家可以減稅,所以近年中國提升了最低工資水平,亦減了些稅,不過這個都是左袋右袋問題,亦絕不是三五天可改變到的。

 
增出口不易為
 
  要快速去庫存,另法是增出口,最初於2008年提出來的「和諧世界計劃」,就以「一帶一路」於2016年出現,這個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跟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在歐洲馬歇爾計劃不一樣,當年全世界只有美國是唯一的財主佬,他的條款你定要接受,今時中國不是唯一的貸方,以印尼高鐵為例,日本、歐洲都會爭,而且當中國簽好約之時,歐洲竟會用我冇落標而要印尼重啟落標,所以外需出口,也不易為。

 
  投資、消費、外需三大項,怎拿捏,都靠人,誰上誰落,都要處理這個中國經濟的三頭馬車,十九大只看人事,不看經濟取策,是否有點失了。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