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論 - 林少陽 2013年4月3日
立論:投資紀律長線致富關鍵 - 林少陽
■非官方統計數字所得,本港買樓獲利的投資者,遠超過投資股票致富者。
本欄自今年1月底開始,對當時市況過熱提出警告。昨日看到《蘋果日報》訪問一眾投資專家,似乎市場共識已出現微妙的轉變,究竟本欄是否應該繼續披著熊皮,還是要走一條與群眾不同的道路。
中港地產股已變得吸引
本欄讀者可能知道,本欄自2011年底重開以來,一直都認為與其買樓投資,不如買入折讓明顯偏高的本港地產股,尤其是股息率遠超租金回報率的一眾包租公。
因應過去一年以來中港兩地經濟增長放緩,以至近期美國經濟復蘇日益明顯,美元看似開始轉趨強勢。本欄早前微調對本港經濟及樓市前景的看法。然而,經過一輪急挫之後,不少本港及中資地產股,潛在回報與風險開始回復平衡,甚至個別本港或內地地產股,估值開始變得吸引。
物業投資因為買賣困難,周期一旦形成不容易轉向。反之,股票市場因為買賣方便,以及交易成本便宜,市場周期遠比樓市短,價格波幅亦更大。由於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工具特性各異,在股市中如魚得水的投資者,未必能在樓市中佔有甜頭;反之,一個優秀的樓市投資者,亦未必是好的股票投資者。
據本人從身邊朋友中獲得的非官方統計數字所得,買樓獲利的投資者,遠超過投資股票致富者。上述統計當然不是很科學,事關目前樓市仍在歷史高位,而港股則比前歷史高位低逾三成。
然而,即使經周期性調整,我仍然傾向相信物業投資者較易獲利。一方面,磚頭即使不能自己創造價值,只能依靠一地的經濟表現產生衍生價值(derived value),但起碼磚頭不會騙人。另一方面,股市內龍蛇混雜,稱職的管理人已經如鳳毛麟角,優秀而成功通過人格測試的管理層,更加是世間難求,何況即使兩者兼得,亦不見得優秀的企管人能像當年的摩西一樣,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帶領股東出紅海,進入流奶與蜜的新天地。
因此,由於交易成本偏高(在SSD(額外印花稅)及BSD(買家印花稅)及DSD(雙倍印花稅)組合拳打擊下,換樓成本更重),即使明知樓市出現短期調整,若非確信調整幅度可觀,物業擁有者未必樂於沽出手上物業,因為如果沽出物業後,若不幸遇人不淑聽消息炒錯股票,資金隨時在短期內大幅縮水。
賣樓套現炒股或大縮水
近年本欄傾向不評論個別公司的投資價值,除了因為要依例披露持倉可能影響操盤靈活性之外,另一個原因是越來越覺得對個別股份的看法對錯,對投資組合回報的影響,其實是微乎其微,幾時買、買幾多、持倉時間長短,佔組合比重大小,以致個人資產配置等等因素,都足以令投資者擁有偏高的揀股命中率,但個人財富仍難有寸進,甚至持續倒退。
因此,本欄究竟是看好,還是看淡樓市,看對還是看錯,其實對閣下財富能否增值,其實沒有多大關係。正如已故逆向投資大師鄧普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所言,持之以恒(進行有紀律的投資),而非入市時機,才是(長線投資致富的)關鍵(it"s the time in, not timing the market that counts.)
林少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三刊出
上一則: yoo首批30夥實呎逾3萬元
下一則: 曾淵滄專欄:好壞消息要逆向思維 - 曾淵滄
立論 - 林少陽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