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新談 - 彭偉新 2013年11月29日
孖展認購信達要小心!
今年港股最大單一IPO股份便是信達資產管理,而信達資產的上市,標誌著內地的資產管理公司正式要面對市場,以及需要進一步的接受市場的競爭,對於信達資產來說,可以說是一件好事,但也可以說是一件壞事。
首先,信達資產能夠由一家內地財政部全資擁有的國企,轉營為一家股份制的企業,而且更成功取得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地位,標誌著集團的成功轉營,而集團更能成為過去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第一家能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成功地吸引了多類的機構投資者外,更吸引到多類的散戶投資者,對於集團日後需要進一步的擴大資本上有利。不過,由於公司取得上市地位,即代表未來集團的營運方面便要向股東交代及負責,集團以後便更加需要自食其力,以往有財政部或國有商業銀行的照顧,可以用超便宜的利息成本取得財政資源外,更有機會以超筍價購入資產,因此,集團過去10多年的營運中,在絕大多數的年期都是錄得很好的盈利。
至於上市後,其盈利會否維持,則仍然是個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我們相信當信達資產已不再是國企,也並非繼續履行國家的任務,以純商營機構來說,很難再有機會以低成本的方法取得資金,而且現時內地的經濟情況較過去為佳,除了部份地方的債務出現問題外,大多數的地產經濟仍然偏好,所以,集團未來可以找到好的債券資產以作為收購對象,要支付的成本也不會很低,這相信會對集團的未來盈利帶來較大的抑制作用。當然,由於股票市場一向來說也是可以幫上市企業進行集資,因此,筆者認為未來集團在成功上市後,以供股或配股的方法向市場伸手要錢,也是不可避免的,若果把這幾個因素也計算在內的話,估值便未必如預期盤吸引。
而今次信達進行招股,由於集資的規模達到159億港元至190億港元,屬於集團額較大的股份,而預期今次完成集資的話,公司的市值可以達到1,200億港元,市值規模相於至少三間民生銀行(1988)或大過一隻中國人壽(2628),因此,當然會吸引到不少的國際性機構投資者,由於今次市場已把信達資產吹捧得有如天上明星,所以,集團根本不愁沒有銷路,而且可以肯定投資者儘管用盡「孖展」額作為工具,也未必會抽中很多。或許投資者會相信由於有份「落飛」認購信達的機構投資者可能未獲分配足夠的股份,而會直接在市場上購買,因此,會令到股價出現明顯的上升。跟據過往經驗,這樣一盤的股份在集資額較大,而超額認購亦較大下,在起初期一般升幅未必會太多,如果好彩的話,在上市首日高開5%已經表現很好,因此,筆者認為投資者如果可以取得很便宜的「孖展」成本的話,不妨利用作為增加中籤的機會,不過,如果投資者要利用較高的成本,作為增加自已中籤的機會,則並不明智,倒不如自已認購心目中想買的數量,然後在上市首日才補回未能獲分配的部份,由於信達的市值較大,投資者不可以抱著炒股仔的心態,寄望股份可以在第一個交易日上升三成至一倍。
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
~TITLE_S~股市新談 - 彭偉新 2013年11月29日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