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5年9月22日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5年9月22日


C觀點 - 施永青
青年不讓座不可批評嗎?
2015年09月22日



事緣《明報》有個記者,在坐地鐵的時候,看到一名手抱孩子的女士,沒有位坐,站著很辛苦;而她面前卻坐著一個年輕人,健康狀況看來良好,卻只顧低頭看手機,完全沒有讓座的意思。記者可能覺得這種現象值得社會關注,於是拿出照

相機,把情景拍攝下來。誰知道這個看不到有讓座需要的青年十分眼利,第一時間看到並質問記者,「為何要影相?」現場有乘客代記者回應,「你咁後生,見人哋抱住BB都唔讓座,咪要影你囉!」

 
事情被報道後,引起網民激烈回應。但被圍攻的竟是那位《明報》記者,而不是那位不願意讓座的青年。

 
其實這個故事已發生了幾個星期,只是我沒有留意,直到最近才聽到朋友提起。

為此,我瀏覽了一下網上的回應,網民的意見的確令我有點詫異。我沒料到歪理也可以被說得那麼「理直氣壯」。

 
年輕的網民似乎覺得,《明報》的記者是刻意針對時下年輕人,想借事件把年輕人醜化。他們認為:買了車票,就可以見位就坐,讓不讓座應讓人自行選擇。《明報》記者不應視自己為道德判官,隨意為別人定罪,一如「道德塔利班」一樣。

 
他們認為:年輕人也會攰,也會身體不適,旁人未必看得出來。記者不應在未了解具體的情況下,指控沒有讓座的年輕人;更不應借事件把年輕人都標籤成失德的人。有人甚至認為:《明報》不只想「消費當事人」,還想轉移社會視線,乘機放過一些在政治上更為失德的人。

 
我覺得,記者在報道這件事的時候,並沒有刻意把矛頭指向當事人(照片已被處理,當事人的面貌已被打格),他報道的只是社會上已經普遍出現的現象──有一部分新一代的年輕人的確有不願意讓座給老弱婦孺的傾向。我沒有詆毀他們,他們自己的言論說明他們並不覺得不讓座有甚麼不對。他們甚至向批評他們的人反咬一口,肆意扣別人政治帽子,目的是要批評他們的人再也不敢造次。

 
年輕人的這種行為,比不肯讓座更令人擔憂。他們自恃懂得利用社交媒體,很快可以在網上一呼百應,在網絡上佔領輿論優勢,把歪理也說成是真理。

 
然而,有些事情並非在面書上多人like就等同是對的。以讓座給長者及婦孺為例,此乃普世推崇的行為。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都覺得這樣的行為值得鼓勵,因為一個社會需要其成員互相關懷,互相照顧,社會才能健康發展。若然,社會上的人皆失去同情心,對其他人的需要都不願施以援手,社會的道德情操便沒法建立起來。沒有同情心,就沒有博愛,沒有博愛,就無需人權,沒有人權,又何需民主?讓座看似是一件小事,卻是公義的基石。希望有識之士今後不要輕易貶低讓座背後的價值。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