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Blog物館 - 黃國英 2015年5月27日
揀股嚴防兩大操作陷阱
2015年05月27日
投資者熱衷尋找合適的操作方法,可謂理所當然。但鑽研一番後,採用的方法往往得不到預想的結果。問題出在何處?原因可能是出現下列兩種偏誤。
勿忽略停牌除牌股
先想像以下實驗:某地想測試一隻降血壓藥的療效,遂隨機抽取五百名高血壓病
患者,每日按時監督他們服藥,持續追蹤五年,逐日記錄血壓。實驗開始時,病患平均血壓數據為一百六十/一百一十;五年後,平均數明顯降至一百二十/八十。這就證明藥物有效吧?
但若這時你看到另一數據,原來五年內,實驗對象中已有五十人逝世呢?這樣得出的結論便無甚意義,因為結果只包括存活的對象;對逝世病人是否沒有療效,甚至有反效果,都是未知之數。單單注視持續整個實驗過程的對象,而忽略中途離隊者,就是所謂「存活者偏誤」。
有很多選取小型股的戰法,除了如何落手操作,數據上只會告訴你過去某段時間內,選取股份的平均表現。在信以為真前,最好查探一下,究竟數字是否包括所有開始時成員的結果?停牌、除牌、被私有化的個股,表現如何計算?
資訊買賣時序不同
另外,如無充足資本,跟隨該戰法選出的所有股份,實際回報也可能打了折扣,因為股票組合的特性從來是一勝抵十負,在一批股票中自行抽樣跟隨,錯失最強股票的機會,大於能避開最差者。
另一問題是前視偏誤。假設某君設計了一套分析業績的方法,決定買入的股票,結果是不論大市走向,一周內平均升百分之五。有此系統,自然歡天喜地落場,卻發現根本無效。原來他將計算表現的起點,放了在公佈業績當日的收市價;業績卻在收市後才公佈,經過分析後買入,最快在下日開市。大部份的回報,則都發生在翌日買入價與業績前收市價的裂口。也就是說,這樣的「分析系統」,除非配合叮噹的時光機,否則實際表現,與睇報紙落飛無異。
不論用基本分析還是技術分析,都很容易犯下這個錯誤。例如空想自己能參照收市後才計算出來的交易數據、技術指標,又能以收市價入市。避免這個錯誤,就要設身處地,思考整個交易的流程。通常紙上交易(Paper trade)沒有甚麼用途,但有助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如在現實中,資訊與買賣的時序與想像中不同,可以立即知曉。
慎防存有既定概念
上述兩種錯誤並不只存在於短線交易,在部署長線倉位時也要留意。例如倍升股是事後才看到的,所以隨意將該股身上某些因素倒推,認為在數年前見到這些因素去選,就可捉到倍升股,容易掉進陷阱。應該要找齊當時具備同樣因素的股份,看看它們在同一時間內的表現,才知道方法整體的成功率。
聽過最嚴謹的做法,是先將股票名稱和年份都除去,只餘下數據,以免自己留有印象或既定概念。用這樣純粹的數據作判斷、研究,得出的方法,比較能適應現實的世界。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大英Blog物館 - 黃國英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