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經 - 胡孟青 2015年10月6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量寬死胡同
2015年10月06日
自雷曼兄弟(圖)出事後,全球央行共減息約602次。(資料圖片)
環球經濟連年陰晴不定,政府、財金官員有責任之餘、市場及一眾專家責無旁貸。經濟遲遲未能走出金融海嘯後困局,是人類短視、太介懷於短期得與失,因金融危機令市場最懼怕的不
是經濟放緩,而是資產價格暴跌,這一份史無前例的恐懼,連政策制訂者亦有所傾斜,埋下持續多年、有時收效、但大部分時間失效的寬鬆貨幣政策沒完沒了、不斷推行的伏筆。
經濟未能再走向前,因市場持份者依然故我,在新形勢下,不斷用舊標準量度好與壞。更甚是市場從未走出政策辯論死胡同,討論框框從走不出,那談得上達致實際進步?敢講時至今日,政策制訂者與市場人士大部分都承認及接受減息等寬鬆政策未能有效刺激經濟。既然如此,現以經濟狀況為名,仍流於激辯美國應否加息,幾乎是浪費時間。
自雷曼兄弟出事以來,全球央行原來共減息約602次,7年後的今天,央行仍掙紮於應否再減息,難道之前的六百多次減息變相被證明是失效及多此一舉?寬鬆極其量是製造大量流動性,刺激資產市場,令因金融系統出問題而導致的經濟風險獲紓緩。經濟從不太受惠於量寬,連資產市場亦開始出現類似情況。股市在QE1後的環球股市反彈幅度接近倍數計,但經歷3次量寬,7年平均拉勻下來,環球股市回報其實僅20%。
美林計算過,QE1至QE3期間,環球股市回報是20%、高息債回報有18%、房產基金回報31%、美元卻是負回報1%。如果在09年,以100美元本金,將六成資金投放於股市、三成債券、一成現金的話,QE3結束後組合已升值至218美元。但自從QE3結束後至今,上述組合價值已降至近200美元,期間股票、債券、商品全數見紅、房產基金升幅亦僅1%,跑贏的卻只有美元,合共升13%。量寬對資產市場刺激作用即使下跌,但沒有量寬後,資產市場是要下跌,現時有關美國應否加息討論最終動機已不言而喻。
馬克思預言過資本家的生產力最終結果是不能再製造更大經濟繁榮,是否已不幸言中?單以資產市場為例,量寬某程度只製造更大財富集中而非更多富人。如英國首次置業人士平均年齡由八十年代中的27歲升至現在的30歲,香港隨時要年近四十才晉身首置階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處真正製造財富年代的上一代,現在的功能明顯是補貼及資助下一代。加息可理解為利率正常化一頁的開啟,但外界仍糾纏於美國加息影響經濟、震盪市場及產生系統風險,市場只會更不明朗。死胡同的背後實際是建基於財富持有者是否願意承擔,為多年享受的一切付出點點小費。
逢周二、四刊出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