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 王冠一 2015年9月7日
套息不再 急去槓桿 2015-09-07
要未雨綢謬,很多企業都會在市場氣氛向好時,發債融資,補充彈藥以供未來發展。新興國家公司亦不例外,不過錢並不是直接花在拓展自家業務上,反而效法對沖基金,實行「錢搵錢」。
這些新興國家企業,不用本國貨幣,反而選擇以美元發債。要支付的利息較高,才能吸引
國際投資者,但他們可把集資所得之美元,投資於本國其他更加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又或者以更高息把同一筆錢轉借出去,從中賺取利差。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統計顯示,美國以外企業所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總金額由 2010 年時的 6 萬億美元,大升 50% 至目前的 9 萬億美元。
十年前巴西、印度等新興國家企業,想以美元這類硬貨幣 (Hard Currency) 發債可謂「無價無市」,皆因當中風險太大。一旦其本國貨幣兌美元貶值,償債成本大大增加,最終違約,投資者豈不是血本無歸?
但隨著金磚四國經濟起飛,帶動一輪商品熱潮,對資金需求殷切;加上 2008 年金融危機後,聯儲局實行量化寬鬆,全球資本更充裕,成熟市場債券回報亦相應降低,促使投資者轉至其他債券市場,特別是往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國家,尋求更高之投資回報。而新興市場企業,亦因此有更多機會進行利差交易 (Carry Trade)。對企業而言,擴展業務花時間花心力,相比之下利差交易本小利大,何樂而不為?
利差交易要成功,首要三大條件,包括:美國與新興市場的利率要有很大差異、新興市場的貨幣持續升值,以及匯率波動極低。不過情況正逐漸逆轉。皆因聯儲局加息在即,美元持續升值;中國經濟放緩、人民幣貶值,衝擊區內其他市場;馬來西亞、越南等國貨幣相繼貶值,外匯市場異常波動,利差交易吸引力不再。
新興市場未償還的美元債項高達 1.7 萬億美元,規模超越美國高息債券市場。聯儲局一句加息,大量資金回流,這些債項能否依時歸還? 當初新興國家經濟,包括中國得以急速發展,有賴主要央行大手「放水」,資金透過債市進入實體經濟,如果利差交易暫停,猶如全球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去槓桿化,影響又有多大?
近期市場波動,經濟放緩,大家通通算在中國頭上。也許要把眼光放遠一點,看看近來各國央行財長等,常把聯儲局加息、外圍風險掛在口邊,當中不無道理。
王冠一財經頻道
國際視野 - 王冠一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