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5年9月25日
C觀點 - 施永青
從自利出發,會變成利他
2015年09月25日
從青年不讓座,談到社會需要同情心,繼而談到利他主義;今天仍意猶未盡,想談談為何帶著自利基因的人類,亦會發展出利他主義?
生物學家道金斯認為,所有生物的基因,都帶著強烈的自利傾向。按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說法,就
是有天生的求生意志與繁殖意志。
生物必須不斷地從周遭的環境中攝取資源,以維持生命,並進行繁殖。但世上的資源有限,不搶食,就會餓死。於是自私自利會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
然而,自私自利只是對個體的存在有利,對群體的求存卻不一定有利。非洲水牛如果不團結,就會逐一被獅群吃掉。所以缺乏同情心,只顧自己逃命,不顧同伴被噬的牛群就會被淘汰,剩下來的都是肯關心同伴,願意冒險去救同伴的牛群。利他的基因就是經過這樣被篩選出來的。
人類能發展成社會性那麼強的生物,亦因為在人類的基因裡,除了有利己傾向外,亦有利他的傾向。當群體的生命受到外敵威脅時,就更加需要鼓勵利他行為。所以即使是和平年代,社會都會利用文化藝術去表揚利他精神,以此作為美德的典範,讓大家一起去追求,以便「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因此,當社會上出現利他行為時,譬如衝入火場救人,徒手為他人退賊等,輿論都會予以讚揚。因為這樣的行為於己毫無好處,社會必須給他在美譽上的回報,讓這些做出利他行為的人,起碼可以有些精神上的收益。中國人就把「立德」,視作人生最大的成就。而立德一般都離不開利他。
現實是個人的存在是有時限的,能夠延續的是種族的基因。因此,一切利己的行為最終都會徒勞,所以父母在子女有危難時,大都會奮不顧身。而當國家民族有危難的時候,個人亦會不惜犧牲。缺乏精忠報國精神的民族,可能早已被淘汰。
其實,利他除了是社會的需要與群體的需要外,即使純粹從個人主義出發,利他也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因為,個人的生命有時限,肉體的享受會隨邊際效益遞減。過多的享受會變成厭惡。因此,對一個能力強的人來說,利己的努力很快會失去意義。人只有把自己的才能應用在他者身上,才能無限延展,得到充分的彰顯。
卡內基是美國的鋼鐵大王,一度是美國首富。初期做生意刻薄,經常有勞資衝突,予人自私自利的感覺。但當他賺了很多錢之後,他最後也明白,太多的錢對他是沒有用的,所以他把他的錢到處興建圖書館,辦教育,希望令更多的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把一生努力所得,大部分都用在他人身上。他有句名言,「死而有財,死不光彩。」利他是利己的終極出路。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