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歐盟調查 「損人不利己」|恒聲集
日前,歐盟正式宣布展開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以決定是否開徵反傾銷關稅。據歐盟委員會數據,中國製車輛已佔歐洲電動車市場8%,到後年或增至15%。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9月13日的發言中,沒有正視中國汽車的價格與性能優勢,亦
未考慮歐洲製造的成本問題,而是直接劍指反補貼調查。正如商務部的回應,本次調查以「公平貿易」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損人不利己。
其實,此處的「損人」並非單純指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損害。事實上,雖然雙反調查或會降低中國純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長期競爭優勢,但短期內卻不會對車企造成太大的影響。目前國產電動車仍處於供不應求的高速增長期,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數字,今年前三季度產銷量屢創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按年增長33.7%和37.5%,市佔率已經趨近30%。但更嚴重的損害,將施加於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之上。
至於說「不利己」,是因為歐盟此舉看似為了激勵歐洲本土電動車產業發展,從而振興經濟,但未必能如願。要知道,汽車產業為歐洲的傳統優勢行業,具有厚重的底蘊及技術積累,在往新能源賽道發展的過程中卻紛紛向中國市場靠攏。由於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具有生產效率、性價比等優勢,且核心零部件生產的規模效應也已經形成——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實施的2022年「主要商品和服務份額調查」,中國企業在純電動汽車、電池用材料等13個品類中所佔份額在總體中超過3成。換言之,任何新能源汽車企業離開中國產業鏈都沒有競爭力。若輕易無視WTO規則發起對華純電車的雙反調查,歐盟內消費者更難買到性能佳的中國電動車,對歐洲而言,將會使目前已處於高水平的通脹進一步惡化。
此外,這對於中歐雙邊貿易關係亦會產生負面影響。回想10年前,歐盟對華光伏產業採取雙反措施,最後通過雙方達成友好方案才得以解決。但當今的中歐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反補貼調查可能導致中歐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對雙方經濟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恒聲集 - 李秀恒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