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手劄:既有ibond,
何不弄個樓價掛鈎債券?
■筆者認為,樓價掛鈎債券本質上是一個派錢政策,跟ibond無異。 資料圖片
年輕經濟學者徐家健教授有一個猜想:「既然有專益老人的銀色債券,應付通脹又有ibond,為甚麼不能有跟樓價掛鈎債券,由政府包底,讓想上車的年輕人認購。」這隨口說
是一言驚醒夢中人,說中了核心。若要平衡高樓價的既得利益者,又要平衡年輕人要上車,跑不上樓價這個需求,這是最好的良策。我反覆想了想,此計甚妙,而且技術上要通過的政治壓力也不會太大。
概念是徐教授提出的,我只是作為一個懂財金、經濟的年輕偽公共知識份子,負責宏揚開去而已。適逢撞正林鄭月娥政府新上任,新上任的班底通常初期比較願意聽新聲音,而且處理青年人事務在政府priority很高,由90後的我先講比學者講更容易打入建制,加上《蘋果日報》在政府眼中的獨特定位,新政府重視文章的機率較高,希望技術官僚睇到後,可以考慮一下。
專欄字數有限,唯有先顯淺的講概念。
第一,我直接把底牌說出來,這本質上就是一個派錢政策,只是以債券包裝巧立名目而已。跟銀色債券、ibond無異,認購人都係當賺錢。
庫房水浸是人所共知的事。站在公共行政角度,加上林鄭官僚性格比較親「福利主義」,派錢對現屆政府怎看都是好事,關鍵在於怎派。以樓價掛鈎債券去派畀青年人,可以讓青年人共享樓價升幅的成果。即使樓價倒跌,不要緊,可以參考ibond設計,有若幹的percentage由政府包底。此舉可穩定民心,加強青年人的向心力,好過瞎搞甚麼國情班,學習《基本法》這些爛橋,民生才是最重要。
第二,此著可以幫政府的樓市辣招退場,提供好理由。樓市辣招總不能搞一輩子,地產商、地產代理、想多買一層樓的人、用來投資的大陸佬不耐煩,這也違反自由市場的定律,縮成交也阻礙客觀看待真實樓價。如果樓價掛鈎債券運作得好,理論上樓價升,債券的coupon rate會跟足樓價去升,年輕的認購人可以共享升幅,分到對等樓價升幅的回報,所有持份者都可共贏。甚至,青年人不會因樓價過高抱怨,因為債券認購人,都係既得利益者的一群。
第三,是關於樓價指數的編制問題。官方沒有客觀的指數編制,全地球參考香港樓價,都必定參考中原樓價指數。若政府的派息也參考中原樓價指數,咁就大鑊,反對派一定會搬甚麼「官商勾結」的理據推倒。同時,因為債券是有二級市場炒賣,經紀是掌握第一手買賣資料的群體,必定「偷跳」。
所以,樓價指數要由政府編制,地球上最可參考的屋宇買賣資料是田土廳,而買賣物業的手續搞到上田土廳,至少耗你半年,如果政府有心做樓價掛鈎債券,倒不如乾脆做一個更可靠的官方指數,以「半年」為單位結算,債券也以「半年」、甚或「一年」為單位派息。指數的釐定,由政府決定methodology,指數定高定低交畀政府。嘿嘿。你哋識做啦。
第四,派錢永遠是最少政治阻力的操作。建制內必定舉腳支持,工商界也沒有反對理由,只要前提是以「解除辣招」做籌碼,工商界可以受惠樓市釋放出來的購買力,也是舉腳贊成。反對派有部份是民粹、有部份是社會主義、福利主義,派錢大體上沒有反對的理由。當然這是擺明搬佢哋上台,阻人賺錢是跟民眾對立嘛。反對派或會要求更多政治籌碼,倒不如吸納班人加入方案制定和決策,佢哋比政府一定更知民眾所需。這不是意識形態的爭論,這是民生事務,分歧不會太大。
渾水之前撰文講過樓市期貨是一個良策,但交易成本太高,要把指數市場化、證券化難度極大,利益太大。樓價掛鈎債券不同,政府包底,本質上又係派錢,是攏絡人心的良策,推行的政治阻力也不大。讀經濟總是有個信念,就是工具知識可以令社會更好,financial engineering不一定是用來搞迷債賺錢。
今次我幫林鄭獻條妙計,不是為了幫你和你個班底,而是想你知道年輕人都有叻人,你個班底太老。同埋,年輕人的心態不是太難掌握。
渾水
專業投資者、上市公司執行董事、90後
http://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渾水
摸魚手札 - 渾水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