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模式已算成功了嗎?
「美團」模式已算成功了嗎?
「美團 (內地的一個送外賣集團,香港上市編號3690)」第二季業績虧轉盈,股價倍升,令人眼前一亮。有評論員戲言,「外賣仔已修成正果。」這是真的嗎?
「美團」能夠虧轉盈是靠甚麼的呢?是因為發明了能夠送外賣的飛行器,大量節省了人
力成本嗎?非也。「美團」的送貨員至今仍是坐電瓶車來送外賣的。「美團」的成功是因為積累的大數據已可以為飲食業或其他相關行業作精準營銷,因而有了額外收入,從此可以「羊毛出在豬身上」嗎?暫時亦未看到。
「美團」能夠虧轉盈,主要靠與競爭對手「餓了麼」取得默契,不再以燒錢的方式企圖把對手踢出局,改為向食肆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在此之前,這個行業既貼錢給食肆,又打折扣給叫外賣的人;這樣的生意模式,根本沒有可能會有錢賺。
經過多年的燒錢競爭後,這一行現在只剩下兩大競爭對手,「美團」佔了逾一半的市場份額,「餓了麼」佔了四成,其他的已不足為患。「美團」背後有騰訊支持,而「餓了麼」背後有阿里巴巴。雙方背後都財雄勢大,誰也沒法靠燒錢滅了對方,所以容易達成瓜分市場的默契。
這種做法在很多法治社會是不容許的,因為這種互不競爭的做法對消費者不利。一旦兩大巨頭可以壟斷市場,他們就會傾向在背地裏制訂價格協議,消費者就只能任他們魚肉。現在,他們只是從補貼消費者的做法,改為收回合理費用,難保將來他們會為了謀取更高的利潤而進一步向消費者開刀。
不過,亦不能排除,一旦中國開放市場,會有別的國際品牌,如Uber Eats及deliveroo等,亦會加入競爭,再次把這個行業拖回燒錢階段。在叫車App市場,「滴滴出行」就至今仍無法擺脫燒錢方式的競爭。不排除送外賣的行業將來仍有機會出現反覆。
更大的問題是:「美團」一旦成功,會否鼓勵更多的創業者,再次投入燒錢式的商業競爭?這對社會可能導致危害。
首先,社會上哪種商業模式應該存在,哪種商業模式應讓剔除,應該交由消費者作選擇。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但燒錢方式的競爭,卻在消費者未作出選擇之前,即商業模式未能盈利之前(有消費者支持的商業模式一定可以賺錢),就把商業模式交給資本操控者作選擇,看哪種商業模式能籌集到更多的資金,然後由燒錢能力決勝負。這是把本該由人民(消費者)作主的事情改為由資本家作主,比資本主義更加資本主義。
再者,在這燒錢過程中所浪費的資源,將來能否賺得回來也是未知之數。如共享單車就注定血本無歸。而「美團」之前一年可以蝕過百億,現在一季才賺幾億,要補回之前的損失並不容易。中國消費者的負擔能力並不是可以無限延展的。加價加得太厲害,消費者可能寧願放棄叫外賣的習慣。「美團」能否真正成功,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