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趣BlogBlog - 股榮 2020年6月28日

趣BlogBlog - 股榮 2020年6月28日


【趣BLOG BLOG】國策之下「港股」的最終章 - 股榮



國策之下,昔日主導恒指的本地銀行、地產及公用股,會由目前雞肋,淪為將來被併購、被回憶的個案。

恒生指數50隻成份股,揀選準則是根據市值及成交額大小決定,恒指公司早前放行同股不同權(WVR)和第二上市公司,成為恒指及國

指選股範圍,坊間相信,阿里巴巴(9988)、美團點評(3690)和小米(1810),最快8月份染藍。

恒指不代表香港經濟已非新鮮話題,只是港資漸失去話事權,股市上地位亦黯然消失,不斷的叩頭妥協,換來的,只是有軀殼沒靈魂的雞肋。所謂軀殼只是名義上恒指成份股身份,沒有靈魂是失去成交流動性,這才是致命。當分析員棄出報告、基金經理拒買入,甚至連散戶也沒興趣投資,港資的命運是不斷妥協,直至被中資併購。

過去一年,連場反修例政治風波下,60隻市值最大(500億元以上)、平均成交最多的港股,非中資的股份只有七隻,成交最多的叫滙豐控股(005),日均成交15億元,十大不入僅排11,然後是港交所(388,日均成交近14億元);其餘五隻最大成交「港股」,分別是新地(016)、領展(823)、長和(001)、恒生(011)及長實(1113)。

目前恒指50隻成份股,中資與非中資股份數目是29隻及21隻,以成交及市值衡量,非中資恒指成份股恐怕降至10隻以下。未來兩三年,恒指洗牌過程會持續,先是阿里、美團及小米,然後輪到中芯(981)、鐵塔(788)及安踏(2020)等;而首先被剔走的,相信是一批港資英資地產商,包括信和置業(083)、太古(019)及恒隆(101),過去一年日均成交分別僅8,000萬元、1.3億元及1.1億元,恒指比重排名為49位(佔比0.31%)、45位(佔比0.42%)及46位(佔比0.41%)。目前恒指比重排名最後為瑞聲(2018),佔比雖只有0.31%,惟日均成交逾五億元,計流通性遠高於本地藍籌。

成交數目說明一切,港股不單不反映本港經濟,亦不代表中國經濟環境,充其量只代表中國少數企業現況。滙豐就是港企縮影,不斷妥協、欲食兩家茶禮,結果兩邊不是人。

中資股來港上市,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IPO融資、發美元債抽水,用香港及外國低息資金壯大業務;香港只是他們上市發債地方,本港政經動盪對他們影響極微。第二是加強經濟話語權,由中資股來港上市,一條龍服務包括投行保薦、財務顧問等,亦惠及相關中資機構;中國赤裸裸插手香港政治,但背後卻從地產、新股及債券市場,加強掌控香港金融業。

上周彭博舉出近五年各地企業在港設立的辦公室數目為例,中資在港的辦公室數量由2015年約500個增至2019年約1,800個;國安法壓境下,近一季招銀國際、民生銀行、東方金融在港規模有所擴大。而獲中央支持的券商、資管公司及銀行得到越來越多中資企業的離岸債券交易,漸漸取代外資公司在港的地位。去年20大人民幣債券交易承銷商中,中資企業較10年前大增3倍至12間;去年的總債券承銷交易籌資額有60%由中資行經手,超越外資行的表現。

回歸前,「英資退、華資上」,連帶恒生指數成份股亦變天,怡和、置地等相繼離開,取而代之是紅籌股華創、中移動。隨住中共要加強中資在港話事權,國策之下,「港資退、中資上」會成為主旋律,昔日主導恒指的本地銀行、地產及公用股,會由目前雞肋,淪為將來被併購、被回憶的個案,這就是「港股」的最終章。

股榮
http://fb.com/stockwing1
趣BlogBlog - 股榮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