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胡國威專欄 - 胡國威 2021年11月4日

胡國威專欄 - 胡國威 2021年11月4日


胡國威專欄|限制查冊與紅線
胡國威專欄|限制查冊與紅線
由十一月起,我們使用土地註冊處查冊要實名登記,有朋友問對我:「有沒有影響? 」我簡單說:「有,都幾!」傳媒進行偵查報道,固然首當其衝,實情連地產版的一些日常工序都會受阻。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匯、加密貨幣免費即時報

價,自選投資組合獲取相關新聞提示

若不是有傳媒工作者,曾因不小心踩中紅線被定罪的前科,我相信今天傳媒不會如此大反應,畢竟以前進行查冊時所填寫聲明,大家總覺得「不痛不癢」,甚至抱著有點像填寫銀行申請表時、對於冗長聲明不加深究的心態一樣,但原來這是需要負上「虛假聲明」的沉重代價。究竟我們要作什麼樣的聲明,才不會觸犯法例,看畢一些相關報道後,我還是不太清楚。

對於地產版記者來說,我們日常工作真的很倚賴查冊來核實資料。有時我們未必需要把每一個查冊後的資料全數報道出來,但這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核證過程。因為沒有這個核證程序,隨時報道出一宗假訊息。

舉個簡單例子,假如傳媒收到來自市場一宗高價成交,在落筆前,我相信一個負責任的記者定必來個簡單查冊去核實資料。透過購買查冊紀錄,除了讓我們得知業主身份外,更重要是多了解一些買賣背景,包括其買入價、賣出價,以至其買賣成交日期。需知道物業持貨少於三年而沽出,業主本來就需繳付「額外印花稅」,一宗本屬震撼市場的超高價成交,可因辣稅的蠶食下而「明賺暗蝕」。

就是一個如此簡單的核證工作,傳媒可把這背景一併告訴讀者,讓讀者自行判斷何以業主需在付上重稅下仍堅持賣樓離場。這當然有不同解讀,可能是業主揸重貨供不起、業主資金周轉不靈、業主移民急走,甚至可反映業主看淡後市。作出什麼的推測也好,但「明賺暗蝕」卻是一個事實。

反觀,沒有查冊來了解背景,傳媒在缺乏核證下報道相關高價信息,卻隨時誤導了準買家,特別是一批還在猶豫應否入市的人,當看到傳媒紛紛對高價成交的描畫,以為樓市只升不跌,結果便追價入市了。

近年不少早年聯名買樓的人,都希望透過甩名,來取回首置身份以便日後買樓時可慳稅,結果出現了不少近親內部轉讓交易。就算他們按正常市價,把自己持有的半份業權轉讓予近親,但這半份業權的買賣也一樣會登記上土地註冊處,但因只涉及半份業權,也就等於市價的一半。

沒有查冊下,看見這一宗交易,我們會以為有業主大幅減價賣樓,把它報道出來,若碰巧遇上市況急速轉冷,更可能成為業主「人踩人」踐踏式沽貨的協奏曲,傳媒變成造市幫兇。當近年土地註冊處的成交紀錄,因為避辣稅等灰色地帶,容易被人為舞高弄低之時,傳媒透過查冊來按核實個別成交的需求也同時大增。

可能有人說,現在收緊查冊,也不是完全不給予傳媒空間查冊,只是要求實名登記而已,但面對著已有「踩紅線」被定罪前科,究竟傳媒工作者要作什麼樣的聲明,才可確保披露跟公眾相關資訊時能得最高保障呢? 這一點還望政府及處方說明清楚。

胡國威.網上平台《胡.說樓市》共同創辦人
網站:https://www.wuchatprop.com.hk
胡國威專欄 - 胡國威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financ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