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公屋的政治經濟學
啟德公屋的政治經濟學
港府將啟德作為幾個「簡約公屋」的選址之一。(資料圖片)
在說最近啟德作為幾個「簡約公屋」的選址之一之前,先說說20年前的海麗苑。是的,你沒有看錯,是海麗苑,不是海麗邨。20年前,特區政府決定終止出售居屋,並要求房委會停建居屋,房委會將本名為
海麗苑的居屋改為公共屋邨(即易名為海麗邨)出租。
當時在該區的私樓居民有沒有大力反對?各位在網上不難找到。我想指出的是,根據當時選區的數據,當區的公屋居民比率由零(即當時原本所有居民皆為私樓居民),大幅上升至31%!
你或許會問:指出這公屋居民比率有甚麼用意呢?10年前,欄友曾國平和我發表了一篇有關本地樓市的研究。在這篇論文裡,我們利用本地樓市的交易數據(包括海麗苑「易名」海麗邨的事件)進行計量分析,發現業主們普遍並不喜歡與窮人做鄰居,愈有錢的人對他們的「窮鄰居」愈會「狗眼看人低」,其中他們更是對公屋居民「避之則吉」:
We find that most homeowners have a strong distaste for inequality in their neighborhood, and the distaste increases with income and goes down with education level. Counterfactu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reallocating public rental housing by half can increase the welfare of homeowners by about HK$8,000 on average per year, an amount which is equivalent to increasing the housing unit by 20 square feet or reducing the age of the unit by 5 years.
換言之,如果我們將本地樓市的業主們對公屋居民的歧視量化,他們平均願意每年付出約8,000元換取附近一半公屋居民搬走!
從私樓業主的角度,無論是20年前的西九四小龍,還是今日的啟德私樓業主,他們為了自身利益反對政府在附近興建公屋實在無可厚非。
從政府的角度,土地供應(或缺乏土地供應)是一個大的限制,另一個考慮是將收入較低的公屋居民,放到收入較高的社區裡能否增加社會的流動性。哈佛大學的Raj Chetty與他的團隊近年不少研究都指小時候與富人為鄰與日後收入有很大的正向關係。
我對政府應否多起公屋另有意見,但是如果政府真的希望在啟德興建「簡約公屋」,看看20年前海麗邨居民的小孩的向上流動性,是否高於一般公屋居民可能是一個說服大眾的角度。
免費早餐 - 梁天卓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