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專家點評 - 廖嘉豪 2024年3月5日

專家點評 - 廖嘉豪 2024年3月5日


廖嘉豪:醫療保健行業或迎來全面復甦機會 廖嘉豪



2023年底,預期利率下跌和行業併購回升重燃市場對醫療保健行業的興趣。2024年開局僅兩個月,醫療保健行業已上升6.6%,擺脫2023年劣勢。雖然最近整體醫療保健行業股價回升,但醫療設備和生命科學工具等多個子行業,在過去12個月仍明顯落後

標普500指數。展望2024年,筆者認為多個醫療保健行業的不利因素(包括高利率和疫情時期過剩的庫存)已經過去,醫療保健行業目前或可為投資者提供盈利更廣泛復甦機會。各子行業遠期盈利中的一年期預測,不斷被上修至最終轉正或觸底,結束持續3年的盈利修訂跌勢。即使更具體的轉捩點仍未出現,但有幾個趨勢支持醫療保健行業全面復甦。

1.GLP-1藥物的成功將惠及兩間減肥藥廠龍頭以外的其他醫療保健分項

治療癡肥和糖尿病的長線需求和成本仍在上升。市場預期,GLP-1藥物的銷售規模在2030年將達約1,000億美元。藥廠現時爭相與生命科學工具公司合作,以擴大藥物生產能力。短期內,能夠填補供應短缺的公司或將受惠,而能夠促進糖尿病藥轉為口服的公司或可在中期擴大市場份額。

醫療器械行業部分公司亦有機會適應行業的顛覆發展並研發新產品。GLP-1藥物的成功將惠及兩間減肥藥龍頭以外的相關工具和設備公司,以及其他專注於內分泌學的生物製藥公司。

2.醫療手術程序需求龐大和理想潛在新產品前景預示醫療科技行業持續復甦

2023年醫療設備和手術系統銷售回升印證復甦趨勢,並在2024年顯示強勁勢頭。市場今年期待包括GLP-1藥物對癡肥和二型糖尿病以外其他疾病(包括心衰竭和慢性腎病)的影響,以及下一代GLP-1藥物資料。

隨著市場消化更多結果,多元化的醫療保健行業的表現將反映2024年推出強勁產品後帶來的內部自然增長(企業透過增加客源、提升效率及改善財務結構等,推動營業額及利潤增長),而不僅是炒作GLP-1。事實上,醫療科技龍頭正準備推出一系列新產品應對近年流行的醫療領域如心臟科和機械人輔助手術。醫療保健正於一個長期的創新周期,在過去10年年研發支出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8%。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興起、現代製藥持續創新以及遙距診斷和治療處理將繼續激勵研發支出,創新產品並轉化為收入,這也是醫療保健估值相對大市存有溢價的部分原因,但目前醫療科技行業估值接近其歷史估值區間低位,或是良好買入機會。

3.2024年生物製藥行業併購活動或回升
儘管市場將聯儲局的首次減息預測推遲到今年年中,但醫療保健行業的併購活動,尤其是在生物製藥領域,自2023年底以來一直上升。部分生物製藥龍頭在2025年後將損失10至60%的藥物專利,大型藥廠在下一個十年或每年損失約4,000億美元的專利銷售,增加藥廠收購的緊迫性。

環球製藥及生物科技企業在2023年底持有現金資產達約3,010億美元,今年的併購步伐或會加快。大型生物製藥公司或將收購目光,投向擁有亮麗前景藥物和真正具創新能力的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因為許多較小型的生物科技公司在研發新藥時,需依賴與大型藥廠的策略性合作或夥伴關係,潛在收購方或基於現有關係方便併購。融資條件持續放寬也將推動併購步伐。市場已開始期待這併購浪潮,中小型生物科技去年11月以來已跑贏多個板塊。

市場普遍擔心美國大選年的政治不確定性將令醫療保健跑輸大市。然而往績顯示並非如此。美國總統選舉年不太可能逆轉整個行業的復甦軌跡。醫療保健行業在1992年至2020年的選舉年中表現略勝標普500指數,當中醫療設備和生物科技跑贏幅度最大。儘管最有可能獲勝的執政聯盟不太可能優先考慮徹底改革美國醫療保健系統,但製藥業在選舉年通常跑輸大市。

以上結果與候選人通常關注藥品定價和醫療保健等基本福利的結果一致,而其他醫療保健領域則沒有受到候選人類似程度的關注。股市或已消化去年實施的美國降低通脹法案對醫療保健行業的嚴重影響,因為目前市場普遍預計,減價清單上10種藥物的最終談判價格將需減價50%左右。如果未來幾年受影響定價藥物的範圍繼續擴大,製藥業波動可能升溫,但總體而言,政治不確定性仍然可控,同時亦不太可能逆轉整個醫療保健行業的復甦軌跡。

醫療保健板塊非常多元化,涵蓋由防守性價值型的大型製藥股到投機性增長型的小型生物科技,投資範圍非常多樣化。醫療設備和生命科學工具(醫療科技)介乎於兩者之間。筆者偏好優質的醫療科技股,以及透過選擇性或主動管理的投資策略捕捉生物科技機會。儘管市場將繼續評估聯儲局減息的幅度及規模,但投資者應把重點放在資產負債表穩健和具真正創新能力的醫療保健企業。對於想保持投資組合增長特性同時增加一定程度防守性的投資者,醫療科技(包括醫療設備和生命科學工具)或將是優質的投資機會。

雖然筆者認為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投資機會在今年重現,但歷來該行業的投機性很強,藥物失敗率很高。生物科技行業分析顯示90%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候選藥物並未能獲批出售,而獲得許可的藥物中有三分一在面世後一年內表現不佳。因此生物科技行業中表現股價最好和最差的公司差距在眾多醫療保健子行業中最大,投資者或需透過具有高度專業知識的主動型管理方式捕捉相關機會。

花旗銀行投資策略及環球財富策劃部主管 廖嘉豪

專家點評 - 廖嘉豪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