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初:美股易升港股易跌 箇中原因值得深思 鄧建初
美股及港股現時的運行模式,顛覆了過往投資者對股市周期的認知,已無法用眾所皆知的道氏理論或波浪理論來作依循。
美股多年來處於上升軌,是有一定程度的水份存在。除了出口術及賣弄數據之外,只要集中力度在那不夠10隻之巨型藍籌股,輪流交替上升
,已可推升指數。然而朋友圈中,追炒至沒頂的大有人在。
與香港恒生指數以市值加權為基礎不同,道瓊斯指數雖然只包含30隻股票,但用價格加權指數,以股票價格去計算比重。舞動股價最高的幾隻股票,即可翻雲覆雨,造成指數易升難跌,股市異常強勁的錯覺。
港股為市值加權指數,與納斯達克指數及S&P標普500指數一樣,不過納斯達克指數包含所有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而港股只包含了82隻市值較大及較活躍的上市公司股票,某程度上理念與S&P標普500指數包含500隻較為接近。
納指跟市值浮動式變動,進佔首位的大龍頭股,佔指數比重會大幅拋離名次退後的原先龍頭股。S&P標普500指數要求入列的上市公司股票在最近四個季度獲利總和必須為正數,及最近一季的獲利為正數,而且具有產業代表性等。由於道瓊斯指數歷史較為悠久,故此過往新聞財經報道都以報道道指為主,後來才加入了標普500及納指。
正如初哥在以往的文章中所提及,增加了恒指成分股數目並不能分散風險。恒指成分股變動只能表達出在某一個時間本地市場哪些股票市值上升或下跌,以及哪些受歡迎。而往往新加入成分股的股票,都是在高位,有可能是炒過籠,並非全部都是真正有前景或者持續盈利理想的公司,有些甚至是虧損嚴重的科技公司。有部分加入後股價不斷下跌,市值大減,變成隨後拉低指數的問題所在。季檢換上另一些在高位的股票,又開始了拉低指數的循環,這是造成恒指大跌的元兇。
有關當局應該積極研究,港股成分股變動模式應否進行改革。恒指經常下跌,反彈乏力,股民無心戀戰,寧願遠投美股。反之恒指較易上升,肯定利多於弊。普遍股民眼見指數上升,入市意欲增加,勝出率提高,連帶周邊經濟環境也興旺起來,這是一舉幾得,何樂而不為呢?
資深股評家 鄧建初
(作者為資深股評家,縱橫香港金融圈近三十年,看透股壇光怪陸離,經歷多次「缸湖」浩劫,人稱「初哥」。)
專家點評 - 鄧建初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