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紫珊:留意抗通脹、內需主題及技術領先產業 鄺紫珊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全球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基準關稅,對一些最大的交易夥伴徵收更高的關稅,對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為34%。特朗普此舉無疑對美國帶來短期所謂的「保護效果」,但實際上將引發長期結構性問題。
特朗普對各國徵收進口關稅
,將進口商品價格推升,藉此提升國內同類產品競爭力。由於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包括電子產品及原材料等,均會將整體物價推高,這將影響消費者購買力。若企業將成本轉嫁消費者,將引發聯儲局加息以壓抑通脹,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現時多國也可能對美國出口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從而拖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讓全球供應鏈受阻,採購及生產成本也會增加,最終讓全球貿易萎縮。美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加徵關稅直接推高進口商品價格,抑制需求。根據世界銀行估算,若全球關稅上升10%,全球貿易量將可能減少約6%。
加徵關稅肯定對中國出口有影響,尤其是電子、機械及紡織業等。不過幸好中國近年已經減少對美國出口的依賴,並加速「內循環」經濟策略,刺激內需,相信此次貿易戰,中國將更有能耐「抵禦」挑戰,相信影響將較以往為低。近年,中國積極發展創科產業,不少外資已對「中國製造」的人工智能、機械人等創科產業看高一線,相信將有利海外資金持續關注,同時間也加速全球科技陣營分化。
全球布局的企業可能面臨供應鏈重組壓力,如蘋果公司、特斯拉等企業的資本支出將增加,投資回報率將受影響。預料投資者避險情緒升溫,加劇金融市場波動,資金可能流向避險資產,如黃金及國債等。有部分新興市場若依賴出口,其股市及貨幣將可能因關稅貿易戰,而遭受拋售。
建議可關注較少受關稅影響的內需產業,如基建、國防等,並且避開高度依賴進口的行業 ;長遠而言,可考慮布局供應鏈本土化企業,以及技術自主研化的產業,如半導體及新能源等;投資者需關注政策動向,靈活調整投資配置,優先選擇抗通脹、內需主題及技術領先的產業。
國際金融財務策劃師學會委員鄺紫珊
星期一‧炒啲乜 - 鄺紫珊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