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5年11月7日 星期五

雷鳴天下 - 雷鼎鳴 2025年11月7日

雷鳴天下 - 雷鼎鳴 2025年11月7日


  中美激烈的競爭,是未來10至20年世界的主旋律。誰勝誰負,主要看兩國的國力,而國力的基礎,除了人民的素質外,便是工業力量及科技。

 
  這兩者近年的變化,十分誇張,澳洲智庫ASPI追蹤了全球64項關鍵性科技,發現在2003至2007年,美國在60項一馬當先,中國領先的只有3項,但

到了2018至2022年,中國帶領全球的增至57項,剩下給美國的只得7項。至於製造業的總產值,2023年,中國佔全球35%,美國僅佔12%。

 
華藉先進製造業,AI應用拋離美
 
  美國對此態勢顯然心焦如焚,但如何翻盤,她寄望的便是靠人工智能(AI)的微弱領先,但這也毫不可靠,因為中國在AI的應用上拋離美國幾條街。為何如此?原因在於中國有非常先進的製造業,甚麼都造得出來,AI在新產品中有著最廣闊的試驗基地。看看今天中國機械人靈活度比短短幾個月前的分別,便知進步之快。

 


小鵬最新推出AI機械人IRON,其靈活度令人驚艷。(AP)

 
  美國當然希望能把落後追回來,近月的動作竟然是加大政府對企業的幹預,例如對英特爾以折扣價89億美元入股10%,並主張政府在戰略性產業的董事會擁有否決權。在過去9個月,美國政府在私營企業注入1500億美元。至於狂徵關稅,以為可保護某些行業,則已訴諸行動好幾年了。這些舉措,與美國一直聲稱奉行的資本主義大異其趣,亦有人說她是在學習中國,卻是牛頭對不著馬嘴。這裏的基礎性問題是,她是否在推動一套「產業政策」。

 
  何謂產業政策?有時這也被稱為工業政策。它的含義頗有混亂之處,我認為應將其分為狹義與廣義兩類。主流經濟學家大多反對產業政策,但這是指狹義的,政府若依靠各種補貼或保護政策去扶持一些其特定選出的行業或企業,逾半會失敗,並會扭曲市場,浪費資源。這倒不是說多花了錢在某些行業上,它一定會變得更糟,而是說政府選擇要補助的行業時,有大概率會選錯。政府行事的準則不是看資源是否錯置,而是哪一個利益集團的影響力更大。主流經濟學家從大量個案中找到的失敗例子多不勝數,成功的則較少見。

 
  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對產業的發展沒有任何積極角色。政府投資教育、科研,在外國政府欺負本國企業時據理力爭等等,皆可能對本國產業的發展有重大貢獻。這些政策並不在狹義產業政策之內,我認為應視為廣義的發展方略,這些沒甚麼好反對的。

 


面對美國打壓,中國積極投資科研自強。(AP)
 
京力拓教育科研,增產業靈活度
 
  不能說中國沒有狹義的產業政策,但近年她選擇出來去扶持的,選得很不錯,發展十分興盛,沒有傳統狹義產業政策所出現的毛病。原因何在?

 
  第一,美國幫了大忙,美國多方面卡中國脖子,這意味著中國若不大力發展一些被卡的行業,中國不少產業生存都有問題,美國給中國指明了方向。

 
  第二,中國的產業政策並非單純選擇項目去扶持,而是營造環境讓一些企業進行企業間的劇烈競爭,並從競爭過程中淘汰掉效率不高的企業,又使到能繼續生存下去的企業能鍛練出極高超的效率。電動車廠最高峰時有數百家,現時淘汰剩數十家,也許將來會只剩下幾家極強悍的。狹義產業政策會引發企業依賴政府,沒能力訓練企業。

 


中國電動車廠競爭激烈,能留下來的都具深厚實力。(AP)

 
  第三,從30年前開始,中國投資在教育及科研的資源大幅增加,這使得過去沒辦法生產的商品現在變得可行,大大增加產業政策的靈活度。這些都是中國成功的原因。

 
美加關稅出口管制,貿赤屢破頂
 
  美國較少推行狹義的產業政策,客觀地看,美國的成績其實不錯。美國在市場力量而非政府力量引領下,出現過蘋果、英偉達、亞馬遜、臉書、微軟等等大企,她們都是私營的,在政府沒有顧及她們時,便已充滿活力,成就非凡。矽谷的天使基金一樣有參與選擇優秀項目,總體成績不錯,矽谷的經驗常被各國模仿學習。

 
  這對美國及世界並非是壞事,各國按自己的比較優勢各自分工並互通有無,中國樂意買美國高端的芯片,美國則輸入中國製造業產品,可相安無事,有利和平。

 
  可惜美國政府此時卻犯上兩大錯誤,打破平衡。第一是誤以為美國每年近萬億美元貿易赤字是中國及其他國家剝削了美國,所以要大加關稅,殊不知貿赤的來源是美國的內需大於其生產,要靠外地產品接濟。光是美國政府一年的赤字便達1.8萬億美元,若她不是這麼花霍,削掉赤字的一半,已足可讓貿易赤字消失於無形。第二個錯誤是把美國的部分出口武器化,若別國不聽她的,便不肯賣這些產品。禁運對全球生產供應鏈打擊甚大,美國以為可迫使別國屈服。但這兩個錯誤加起來卻足可打破各國之間的互信,中國也不敢再信任美國,惟有自力更生,咬著牙關,自己向更高端的產業邁進。

 


 美國濫徵關稅及將部分出口武器化,反令自己經濟受損。(AP)

 
  美國的財政赤字及貿易赤字仍在不斷創新高,但此種困擾,並非其市場經濟體制所導致,反而是政府的錯誤及政客的傲慢所造成。美國政府近日介入私企,是資本主義的禮崩樂壞,反映其政客並不明白自己錯在何處。至於中國,則因美國的威脅而看清產業發展路向,資源用對了地方,加上多年對教育及科技投資而厚積了實力,製造業的蓬勃是壓不住了。若無「川建國」同志的助力,中國未必有此成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識庫】中國有何電動車產業政策?
  -早期(2009至2020年):大量補貼購車、減免稅收,推動消費者採用電動車。

  -「十城千輛計劃」與「雙積分政策」要求車企提升新能源車比例

  -中期(2021至2025年):補貼逐步退坡,轉向支持充電樁、電池回收、智能網聯等基礎設施。

  -強調技術突破,如固態電池、智能駕駛。

  -最新趨勢(2026至2030年規劃):電動車已被視為成熟產業,不再列為戰略性產業,補貼淡出。

  -政府將由市場力量決定車企存亡,避免產能過剩。

 
(本文原載於11月7日《香港經濟日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

雷鳴天下 - 雷鼎鳴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