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中產標準大不同 - 胡孟青
在香港,月入2至5萬港元、被視為中產的人士,估計佔人口三成以下,而且住房面積更難與其他地區相比。在美國,年收入介乎3至20萬美元,就被視為中產,佔人口比重達八成。統計標準定義有別,中產的門檻與上限界定也會有差別,美國中產收入定義上限是香港的2.6倍。有說美國稅重,又要參加401k退休金計劃,香港人也要供強積金,政府少有補貼,雖然部份本地企業仍保留派雙糧花紅,嚴格來說,亦不能直接比較。說到中國,國家統計局以家庭年收入在6萬至5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認定為中產階級,門檻更低。
發展中國家重物質
其實,除收入外,物質、精神與信念,也是晉身中產的標準。法國的中產標準,是必須懂一門外語、親自參與體育活動、會演奏一種樂器、會煮一種特色菜餚、幫助弱者、當義工。小女子開始懷疑,香港小學要求「一生一體藝」,是否傚法法國。英國的中產標準,是公平競爭、有主見與信念、不自以為是、鋤強扶弱、反抗不公平、不公義與非法事。有了物質文明,自然昇華至講求精神文明。
對K-Pop有興趣者,對韓國又知多少?根據有90年歷史、每天發行量達230萬份的《朝鮮日報》,旗下中文版網站顯示的韓國中產標準,是擁有100平方米(約1千呎)以上的住宅、零債務、月薪超過500萬韓圜(約3.57萬港元)、擁有2.0公升汽車、1億韓圜(約70萬港元)以上存款及每年外遊。此標準較朝鮮時代的擁有兩間屋、兩塊地、兩套冬天棉衣、兩套夏季麻布衣、一個書架的書、一把玄鶴琴、一個泡茶爐、一個日照好的板炕、一支舊拐杖、一頭驢、講情理、不違背道義及對國家困難直言不諱,絕對提高不少。不過卻也反映發展中國家較講究物質的一面,反而在未發展的那些年,也更講究精神與理念。如是,我們到底是前進了還是倒退了?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上一則: 財智語陸:美?主導港股走勢 - 陳永陸
下一則: 投資的天空:頭肩頂定頭肩底 - 張士佳
青心直說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