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觀點 - 施永青
買樓轉炒股 益國際大鱷
(2012年11月05日)
【am730專欄】梁振英政府受不住輿論壓力,終於出辣招,以阻擋樓價的升勢。在超重的短期轉讓印花稅與專針對外來投資者及有限公司的買家印花稅影響下,樓市的交投已轉趨淡靜,相信價位亦很快會出現調整。
然而,新政策並不足以阻擋資金繼續流入香港,金管局近日仍得連番出手買入港元,以維持7.75港元兌1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這些新來的資金已不會選擇地產投資,因這樣一落注就得買貴15%,如果半年內轉讓,還得再付20%的短期轉讓印花稅,加上4.25%的正常印花稅,再加來回共2%的經紀傭金,交易成本就高達41.25%。沒有投資者有信心,未來半年樓價可以有這麼高的升幅。
如果資金不是流入房地產市場,那資金會流向哪裏呢?最大的機會是流向金融市場,主要是股票市場。但這對香港真的有好處嗎?
地產是不動產,參與者以本地人為主;誰賺誰蝕對香港影響不大,因為錢還在香港人手上。但金融市場品流更複雜,國際大鱷的騙術遠比本地的地產霸權高明。他們用全球性的策略來布局,動用高科技,把政經理論與心理學結合起來運用。不要說小市民無法應付,連本地大鱷亦經常要吃虧。他們的殺傷力無遠弗屆,由牛頭角順嫂到冰島漁夫,都逃不出他們的手指罅。金融海嘯就是他們搞出來的。
我們說地產商「騙錢」,但地產商仍得老老實實地去建房子, 一個項目常要三至五年才能完成。地產商或許誇大了建築面積,但樓還是要交付的。買家買到樓之後,可自住,亦可出租,還有機會與當地經濟同進退。過去幾十年,香港的經濟主體是在增長的,所以在香港買了樓的人,大多數都是賺錢的。
然而,投資者在金融市場買到的卻不一定是資產,有些只是對沖工具,如牛熊證、認股權證等。如果把這些東西存在保險箱裏,遲早會變成一文不值。至於那些E.L.N.、Accumulator、CDO等衍生出來的產品,則更為複雜,專業投資者亦未必完全了解他們的屬性。這些東西一經設計之後,就可以大量複製,去市場吸收資金,然後忽然間完全蒸發得無影無蹤。
即使是正正經經的買股票,小巿民亦很難戰勝國際大鱷。現時適逢有資金流入,股價自然水漲船高,小股民人人都有錢賺,還以為自己投資策略了得。但等一個上升周期完成,資金開始撤走時,小股民往往仍在夢中,不肯接受虧損,以為守下去,好日子就會重來。結果虧損不斷擴大,直到心死,才肯了斷算數。
結果是香港人手上的資金大量被國際大鱷捲走,之前的積累,大量被蒸發,香港人又得從頭「捱世界」。政府的遏抑樓市招數,實質上起了把資金引入金融市場的作用,小市民要防被人「請君入甕」。
上一篇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