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BlogBlog - 股榮 2019年11月24日
【趣Blog Blog】1萬變400萬 買股定買樓? - 股榮
適中字型 較大字型
97後恒指已不代表香港,內地企業充斥成份股,指數除反映本地房產、公用股走勢,就只顯示中資股表現,與大部份港人已沒關係。資料圖片
50年前的11月24日,是恒指正式向外發報的日子,首日收市158.5點。經歷香港經濟陰晴50年,以恒指上周四收報26466點計算,累積升幅166倍,複合年度化每年回報約10.8%,遠優於美股及日股。
50年前買股贏得多,抑或買樓升值勁,賬面計是後者,但如果能將股息再投資滾存,一樣得出1萬元變400萬元的魔法。
根據昔日剪報,上世紀60年代尾,車衣女工、侍應等月薪約300元,中大畢業生到滙豐做見習生,月薪為千元。
藍籌屋苑美孚新邨,第1期60年代尾發售,首張價單寫上1968年8月,僅一頁紙,涉逾600夥,分佈百老匯街1至11號(沒有10號)共10幢物業,售價2.45萬元起,逾千呎「凸海」單位售價不足10萬元,呎價數十元。其中百老匯街8號低層A室凸海戶,實用1,387呎,上年成交價1,768萬元(目前估值相若)。原業主1969年3月一手買入價4萬元,近50年升值441倍。
並非所有樓都50年升值400倍,同是60年代尾焦點盤,由香港置地發展的西灣河太安樓,當年以免首期、月供80元(中型)、100元(大型)作招徠,但升值幅度明顯不及。太安樓中層48室實用面積352呎,最近以438萬元易手,呎價1.24萬。此單位1969年7月一手價2.4萬元(呎價68元),最新造價與一手價比較,50年升值約182倍。
單看賬面數,買樓升值幅度勝過恒指。但如果將股息再投資滾存,兩者回報卻接近。彭博數據,如果計及股息再投資,恒指過去50年回報由166倍增至409倍,複合年回報達12.8%,數字優於歐美日同期表現。當年投資一萬元於恒指,至今連股息回報滾至409萬元,與美孚新邨一樣,50年回報逾400倍。
97後恒指已不代表香港
50年前股樓回報逾400倍,未來50年能重演嗎?或者大家可先望望過去22年港股港樓表現。97回歸後,恒指至今賬面僅升74%,計及股息亦僅2.7倍回報(複合年回報約6%)。另一邊廂,美股道指22年來連同股息回報為5倍(複合年回報約8.4%),跑贏恒指。
港樓方面,青衣灝景灣算是97年經典盤,3座中層E室實用面積676呎,1997年以524.7萬元一手買入,上月以1,122萬元(呎價16,598元)沽,賣方持貨22年升值1.1倍。樓價升幅表面跑贏恒指,但計及股息因素,恒指實際回報超過港樓。
無可否認,早年受惠經濟轉型,港股港樓都經歷爆炸性增長期。回歸前,英資退,港資上;回歸後,港資被中資搶佔市場,甚至恒指逾一半成份股由中資股霸佔。港資退,中資上,近數年成中環主旋律。
未來港股港樓表現,根本上與中國經濟連成一線。在本港水深火熱之時,阿里巴巴堅持來港,不是情意結,乃是深圳、上海仍未能取代香港對外金融角色。今場運動後,中共將加快溝淡香港,股市如是,樓市亦如是。回歸前,大家對50年不變半信半疑;時間未過一半,大部份港人對50年不變已得啖笑。
已故財經專欄作家曹仁超五年前指,70年代至80年代恒指盛衰代表香港經濟,指數升跌與香港經濟氣候相連;97後恒指已不代表香港,內地企業充斥成份股,指數除反映本地房產、公用股走勢,就只顯示中資股表現,與大部份港人已沒關係,「以前恒指就係香港,香港就係恒指,如今恒指只係恒指」。
股榮
http://fb.com/stockwing1
趣BlogBlog - 股榮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