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股壇猛人論加密幣(二)
Tesla曾接受比特幣支付購車。(資料圖片)
上周談到跟股壇猛人蔡朝暉一起接受訪問,談的既非股壇揭秘,亦不是大學趣聞。而是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作為投資者,蔡老闆比我早得多落場投資加密貨幣;作為研究人員,我卻比他更早分析區塊鏈技術潛力。想知道蔡老闆投資加密幣
心得,還請留待訪問出街之時。受訪當日,答應過蔡老闆向廣大讀者介紹一下我所知有關區塊鏈技術的經濟學研究。今天是找數的時候了。
第一篇要介紹的文章,來自我的同事德威爾(Jerry Dwyer)。不要相信甚麼末日財演,以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沒有任何「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德威爾不但是我芝大師兄,更是佛利民最後一個入室弟子。既為貨幣經濟學專家,他曾任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副總裁,對中央銀行具體運作亦非常熟悉。德威爾2014年發表的《The Economics of Bitcoin and Similar Private Digital Currencies》,是我第一篇讀過的加密貨幣經濟文章。佛利民的最後一個入室弟子,怎樣看比特幣的價值呢?
The value of bitcoins is determined by the demand for bitcoin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ules governing supply……Even if bitcoins were costless to produce, there would be equilibria in which bitcoins are valued.
比特幣有價,不但是市場共識,原來背後亦有經濟理論支持。德威爾引用的理論,其實是另一篇名為《Money is an Experience Good: Competition and Trust in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Money》的純理論文章。比特幣有價,是信心與競爭的結果。而比特幣背後的信心,部分是來自一套叫「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簡稱PoW)的共識機制:Bitcoins are created by solution of a computational problem by “miners.” Finding the answer to the problem provides “proof of work” which verifies that the miner did the work.
在去中心化精神下,這套共識機制的所謂「掘礦」,目的就是保障區塊鏈帳本一致性和交易最終性。然而,正如金本位之下發幣要有「掘金」的成本,增發比特幣亦需要電腦運算時的電力成本。正正是這個汙染環境的成本,馬斯克最近宣布Tesla暫停比特幣支付購車,並致力尋找能源耗損率不到1%的加密貨幣。其實,比特幣之後,區塊鏈技術早已開發出「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S)的另一套較環保共識機制。「權益證明」會取代「工作量證明」嗎?似乎言之尚早,因為幣界近期推出的奇亞幣(Chia),是採用有別於「權益證明」的「時間與空間證明」(Proof of Space and Time),掘礦需有硬碟儲存空間,因此硬碟容量愈大,掘礦也愈有效率。區塊鏈技術日新月異。正如蔡朝暉跟我說過,他一位老師這樣介紹自己:「今天我教你的,我只是9個月前才學會。」
免費早餐 - 徐家健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