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之死
早幾年行為經濟學大行其道,不少人應該會對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和輕推理論(Nudge Theory)略有所聞。前者其中一個含意是投資者寧願避免股票蝕錢,多於從股市賺錢,亦即所謂的規避損失行為(loss aversion),後者則指在環境中作出細微改動
(輕輕推佢哋一下),就可令人作出比較理想的決策。
約翰遜上年曾指示首席科學顧問,以各項輕推措施推廣群體免疫政策。 (資料圖片)
這些理論近年有不少實際應用的例子。舉例說,有醫院在院內各處貼上「溫馨提示」,輕輕向醫護一推,希望他們可以洗手、洗手、洗手,從而減低醫院內的細菌感染率。
另外,不少科企(例如Google)亦在辦公室作出不少改動,例如在食堂裡把健康食物放在較當眼位置,企圖輕輕將員工推向更健康生活的方式;各地政府亦有嘗試應用這理論協助實行各項政策,英國首相約翰遜上年就曾指示首席科學顧問,以各項輕推措施推廣群體免疫政策。
輕推背後的理論十分簡單,學術文獻的「證據」亦似乎支持輕推利多於弊。最近一篇名為《RCTs to Scale:Comprehensive Evidence from Two Nudge Units 》的論文就總括近年學術文獻中的實驗結果,發現文獻內這些輕推措拖的成效高達8.7%!
不過,這些「證據」的真確性最近就受到質疑。首先,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明星級行為經濟學教授Dan Ariely,最近因為涉嫌偽造數據而被一份學報下架早些時候已發表的研究,而這也不是他(以及其他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實驗)第一次受到類似醜聞困擾。
另外,剛才提到那份研究亦另外找來兩間專門研究輕推措施的研究所的實驗數據,在仔細研究超過100個類似的研究後竟然發現這些輕推措拖的效益其實只有1.4%!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1.4%的成效是高是低?這要看這些輕推措拖的成本是多少。要知道,所謂輕推,並不只是輕輕一推這麼簡單,背後可能牽涉到設計各種措施的時間精神,各項測試或實驗請人所需的費用,以及改動工作環境等成本。這些各種各樣的固定成本隨時比措施帶來的1.4%效益要高得多,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我不知道這是否代表行為經濟學已死 ,不過它能否如前幾年般大行其道,實在並不令人看好。
行為經濟學之死
免費早餐 - 梁天卓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