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慎防滯脹危機蔓延全球|恒聲集
Previous Next
2022年已經過去五個月,全球各大主要經濟體第一季經濟數據亦陸續出爐,受俄烏戰事、全球性通脹、供應鏈受阻、疫情持續,以及經濟增長放緩等不利因素影響,環球經濟陷入滯脹的風險急速升溫,若歐美等西方國家的高通脹
情況持續,並引發溢出效應,恐會拖累全球經濟陷入長時間的滯脹泥沼,作為高度外向型經濟體的香港,必須小心歐美輸出的滯脹風險。
事實上,世界各大主要經濟體第一季經濟數據顯示出,全球通脹升溫已成為趨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在二十國集團(G20)中,只有中國、印尼、日本及沙特阿拉伯四個國家的通脹水平未達4%以上,顯示在G20中通脹升溫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跟隨通脹而來將會是經濟增長放緩,以歐盟和美國第一季GDP數據為例,歐盟僅按年增長0.2%,通脹高企的美國則衰退1.4%,反映出高通脹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甚大。
目前歐美等國若想壓抑高通脹,只有收緊貨幣政策一種手段,通過減少減貨幣供應來抑制總需求的膨脹,防止經濟過熱。這也是為何美國聯儲局和英國央行,近期頻頻釋放即將大幅度加息和縮表的信號。可是若歐美收緊財政政策的速度過快,必然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嚴重衝擊,再加上通脹很可能因俄烏戰事和疫情持續,全球經濟很可能被歐美所拖累。
其實在全球經濟疫後復甦下,各國本應該減息或者繼續保持低息環境,以刺激經濟穩步復甦。然而美國在經歷40年來最高的通脹後,只能逆周期加息,歐盟所面對的情況亦相若,這變相是向其他國家輸出風險,使全球經濟環境變得更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前大幅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後亦警告,美國加息速度快過預期、新冠疫情及大宗商品價格急升,都可能為亞洲地區經濟帶來挑戰,增加滯脹風險。
不過與歐美不同,亞太區內的國家如中國和日本等,在貿幣和金融政策上的取態正好與歐美國家相反,日本堅持維持負利率政策暫不考慮加息,而中國則是強調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堅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在G20中,第一季GDP按年增長速度快於通脹速度三個國家(中國、印尼及沙特阿拉伯)都在亞太區。
由此可見,亞太區經濟復甦力度及韌性都較歐美更強,加上沒有民粹和貿易保護主義攪局,區內經貿合作運行暢順。本港在提防歐美輸出滯脹風險的同時,不能只滿足於當下的短期刺激經濟措施,而是要提前擬定好應對滯脹的策略,盡可能減低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同時亦可考慮將經濟發展的注意力,從歐美轉移至目前國際經貿合作最頻密的亞太地區,深拓東盟、RCEP等協定的發展機遇,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恒聲集 - 李秀恒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d.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