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停發港版財報
比亞迪停發港版財報
比亞迪決定於今年改以內地準則編製財報。 (資料圖片)
早前港交所(388)推出了一項新政,容許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採用《中國企業會計準則》來編製財報,同時也承認內地核數師的審計報告。因此,比亞迪(1211)決定由今年開始停止
刊發《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編製的財報,改以內地準則編製的財報代替。順理成章,不再需要聘用國際核數師,直接承認由內地核數師簽發的審計報告即可。
於比亞迪而言,新政自然是德政。不用編製兩套財報,省錢省時又省力。對投資者來說固然也是好事,股東權益至少有所裨益,但閱讀比亞迪的財報時,就需要重新適應了。等等,比亞迪的公告不是說了,兩個準則造出來的財報「基本一致」嗎?
撇開字眼用詞不說,雖然兩地會計準則大致趨同,例如股東應佔溢利,資產負債等等的數值基本相同,但一些細項還是有分別的,典型例子是市場非常關心的「Top-line」,即是港版財報的「收入」。以2021年上半年為例,收入的金額為891.31億元(人民幣,下同)。至於內地版財報,Top-line叫「營業收入」,金額為908.85億元,較前者高出17.55億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港版財報列示的收入剔除了稅金(例如增值稅)。相反,內地版財報的營業收入包括了稅金,這些稅金同時在同一表內以單項列示。不過,就算將營業收入減去稅金及附加,得出的數值仍與港版財報相差6.38億元,差異原因就不得而知。所以,在分析比亞迪的年度收入時,投資者必須注意所用的是「收入」還是「營業收入」。特別今年轉用了內地版,千萬不要拿過往幾年的港版財報來直接比較。
說到收入,自然聯想到損益表(內地叫利潤表),兩地版本的格式以至內容也有差異。例如當中列示的「小計」。港版習慣列示毛利,即是將收入減去銷售成本。內地版則列示營業利潤,即是營業收入減去所有營業成本和開支。另外,港版財報習慣用括號來表達相減的意思。例如2021年上半年,比亞迪的銷售成本在港版財報是(792.1億元)。至於內地財報,同期的營業成本792.85億元是沒有加上括號的。不過,財報左邊有標示該項目是加還是減,用者需要留意。
還有一點,內地版利潤表習慣使用「其中」來列示一些項目明細。例如2021年上半年出現的4,844.7萬元投資損失,當中包括來自聯營和合營企業的7,835.8萬元投資損失。港版財報則視作個別項目分開列示。
雖然兩地損益表的分別有這麼多,但到了除稅前溢利(內地版叫利潤總額)以及Bottom-line,即港版的期內溢利和內地版的利潤總額,其數值都是相同。
有朋友說,香港市場很有趣,不單能夠容忍非本地會計準則造出來的財報,非本地核數師報告也照樣接納。其實不單內地企業,例如在港上市的意大利企業普拉達(1913),其核數師不單是意大利公司,委任年期更是每三年一次,有別於香港上市規則要求的每年一次。說到底,香港其實就是一個Hub,好聽的叫海納百川,難聽的叫龍蛇混雜,這不就是香港的生存之道嗎?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