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界最灸手可熱的話題,離不開歐美銀行相繼出現爆發財務危機,銀行系統連橫爆煲。
近來,世界金融界最灸手可熱的話題離不開歐美銀行相繼出現爆發財務危機,銀行系統連橫爆煲。先有美國矽谷銀行(SVB)、Signature Bank以及虛擬貨幣銀行Silvergate Bank倒閉,後有瑞士
第二大銀行瑞信陷入經營危機,引發金融市場及投資者恐慌,導致各國央行尋求方法去拯救財困銀行及救市,以挽回投資者的信心。我身邊不少朋友近來幾乎每日都為此煩惱。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去個別歐美銀行相繼爆發財務危機,大家可以理解為在兩性關係之中該位渣男破產。為了解決渣男的財政問題,現在必須強行找一位財政相對穩健的公主與該渣男聯婚,而𢸶合這段婚姻的月老就是國家及政府。
現在,面對許多銀行爆煲及銀行體系的不穩,不論是SVB或是瑞信,當地政府也是利用這個方式去嘗試解決這個燙手山芋。例如:SVB 的英國分部是由英國滙豐銀行去強行迫婚,而瑞信則由瑞士政府尋找瑞銀(UBS)作為瑞信的白武士,去協助渡過今次的難關。
暫見成效 後遺症未知
暫時觀察所見,現在美國及瑞士的救市方案似乎有點成效,至少陷入財困的銀行並沒有步入2008年金融海嘯時雷曼兄弟最終破產的後塵。當然救市方案的後遺症似乎不少,那是後話。
從民粹角度去切入分析,如果我選擇以站在道德高地的方式,批判是次歐美政府救市做法有欠妥當或為銀行體系製造系統風險的機構是不對,是很容易獲取大眾歡心及呃Like。然而,我不太希望自己從這個方向去看待這件事情。
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過往十多年來,金融業及銀行享受各國央行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帶來低利息的各種好處。大量個人客戶及企業熱衷投資,樂於借貸,銀行幾乎每日日進鬥金,每年公佈公司年報時董事及股東也是皆大歡喜。沒辦法,好景時能夠賺錢可解決一切問題,因為大家著眼於眼前的美好,而忽略背後隱藏的風險。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現在開始進入加息周期,銀行則開始需要承擔低息期商業活動每日贏錢的代價。因為一個銀行體系不會永遠處於佳境,它們總會有一些時期會運行不暢順,正如電腦也會間歇失靈。
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後,我們作為塘邊鶴更關心的是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可以利用甚麼方式去救市,以及救市背後的邏輯及宏觀方向。
然而,我們必須明瞭一件事情,沒有一個救市方法是十全十美。猶記得在經濟學的入門課中提及,當遊戲規則改變,市場競爭的條件漸受局限,最終結果必然會是有人成為贏家,有人不幸成為輸家。這是不能改變的定律。
所以這個世界沒有一個救市方法是完美,是魚與熊掌可以兼得。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世界總會有人成為輸家,問題只是誰人成為輸家而已。納稅人唔使再成為埋單苦主,大致上存戶都可以攞得返錢,而今次的輸家是股東及被迫收購財困銀行的「白武士」矣。
渾水
本欄逢周日刊出
渾水專欄 - 渾水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financ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