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目標的政治立場
通脹目標的政治立場
通脹目標的政治立場
去年在本欄寫過一篇《通脹目標為何是2%?》,簡介了通脹目標這個概念的學術發展史:由戰後到金融危機之前,學術研究推算出來的理想通脹大多為零,亦即物價應保持穩定。在過去十多年,學術趨勢明顯改變,愈來愈多研究建議通脹應為正數,與全
球主要央行皆以2%為目標的做法愈來愈相似。
細看每個國家的歷史經驗,會發現通脹目標的起源相當「隨機」。
且以最早正式採用通脹目標的國家新西蘭為例。七十年代的能源價格上升,加上八十年代貨幣政策過分寬鬆,新西蘭經歷了接近20年、大部分時間處於雙位數字的高通脹。到了八十年代後期,當時的財長Roger Douglas推行了一些改革,減少了政治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通脹稍為下降,但財長仍擔心大眾的通脹預期變得頑固,在接近雙位數的水平居高不下。
於是,在沒有徵詢財金官僚和黨友的情況下,財長在1988年一個電視訪問中,突然宣布政府的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將通脹減至零至1%,既震驚大眾,亦震驚了央行。之後的幾星期,官員匆匆補鑊,將目標修改成較為可行的零至2%。到了1989年,《儲備銀行法案》通過,新西蘭成為正式有通脹目標的國家。
當時新西蘭通脹仍在7%以上,承諾在幾年大減至2%以下,政治上需要相當大的勇氣:貨幣政策難以避免要收緊,消費者和企業短期內必有損失,是選票毒藥無疑。神奇地,新西蘭捱到1991年,通脹和預期就達到目標,政治自殺變成政治勝利,新西蘭的貨幣政策制度忽然受全球注目,加拿大、英國、瑞典等國家紛紛跟隨,訂立通脹目標。
Roger Douglas的堅持,到底有沒有思想背景?翻看當年以至今天的新聞評論,就會發現這位財長一直被視為「右派」甚至「極右」,跟英國戴卓爾和美國列根屬同一類別,深受左翼人士痛恨,亦經常被傳統媒體揶揄。八十年代就有一幅政治漫畫,描繪他誠心祈禱,祈求聖米爾頓(即米爾頓.佛利民)幫助他解決經濟問題。
財長對貨幣政策獨立於政治、維持物價穩定的熱情,是否源自佛利民等人的貨幣學派主張,就不得而知了。
直至今天,通脹目標仍然有「右派」色彩。堅持目標的,多被視為保守派。建議提高通脹目標,又或較溫和地回應通脹的,大多政治立場較左。吊詭的,是通脹對貧苦大眾的損害未必比對富人要小。政治這門學問真的高深莫測!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免費早餐 - 曾國平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