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解決地方債須有耐心 | 恒聲集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這個「灰犀牛」已經困擾多年。根據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估計,若包括「表外債務」的隱性債務在內,中國各地方政府的債務已累積高達9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雖然具體數字並非官方發布,且難以估算,但中央政府近
年來對處理這塊「難啃的骨頭」,的確顯示出了決心。從2013年7月國務院首次統一對各級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的審計,至今已經超過10年。
地方債務問題其實與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發債所得及財稅和土地出讓金等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其中,佔比最大的就是房地產發展商支付的土地出讓金,以及通過「城投債」融得的資金。然而,隨中央對房地產行業的整頓,使得前者收入銳減: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字,2023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66287億元,按年下降10.1%,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收入57996億,按年下降13.2%。
收緊城投融資 降隱性債務規模
無獨有偶,在房地產進入冷卻期的這些年,發展商減少了置地建房從而讓地方政府的收入驟降,恰逢地方政府再難以找到更多投資回報率佳、拉動地方經濟的項目,發債及償債能力下降。根據內地媒體的報道,截至2022年底全國城投有息負債規模達60萬億。而為了不讓舉足輕重的房地產崩盤,中央不斷延緩房產稅的實施,新舊收入「青黃不接」讓地方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然而,地方債務在「一攬子化債方案」的落地實施後,通過債務置換展期返還,已經逐步替換為還款期更長、利息更低的專項債,且針對債務率較高、化債力度較大的地區已收緊了城投融資,可以說地方債務風險已得到整體緩解,隱性債務規模逐步下降,只需關注局部風險。
當然,只依靠地方政府自己,尤其是一些經濟發展欠佳的債務「高風險」地區,想要一舉解決經年累月的債務,可能性不大。因此中央一方面允許部分「高風險」地區的地方政府自主化債,發行地方政府再融資債券,另一方面由中央發債,並轉移支付給地方,將地方政府較高的槓桿率轉移至尚有加槓桿空間的中央,以較低的疊加舉債成本幫助地方度過財政難關。
地方債務「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化解亦不可一蹴而就,相信在中央政府的統籌和優化之下,中央及地方的債務結構能夠更加科學合理,以便精準防控債務風險,保障經濟穩定發展。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恒聲集 - 李秀恒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