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品中資 - 羅國森 2024年9月27日

品中資 - 羅國森 2024年9月27日


  9月24日(本周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以及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幾位主要負責人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公布一系列支持資本市場的重要舉措,包括創設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促進中長期資金入市、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等等。

  我形容,這是中國版或具中國特色的QE(Qu

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這也是市場期待已久的「放水」行動。

  事實上,今次的效果十分明顯,當日港股大升753點,剛好重上19000點水平。更重要是,當日的成交高達2424億港元。而且,經過一天的整固後,昨日(26日)又再發力,恒生指數再大升近800點,跟20000點的重大心理關口,只有一步之遙。更重要的是,連日來的交投十分活躍,昨日的成交額更逾3000億港元,是歷來第五大,證明有關政策確實刺激資金入市。

  內地A股同樣受刺激,無論指數和交投都顯著上升,上證指數再度升破3000點水平。

  過去一年,內地其實都推出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對資本市場最具份量的,必定要數今年4月的「新國九條」(《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共有9個部分,所以市場稱之為「國九條」,又由於這是內地資本市場第三次發布「國九條」,因此,市場稱之為「新國九條」)。

  過去兩次發表「國九條」時(2004年和2014年),都能刺激內地股市進入大牛市。因此,當時大家都憧憬,中港股市可以藉此擺脫多年來的弱勢。

 
*新國九條刺激無以為繼*
 
  結果,以港股為例,恒生指數由當時的低位16000點左右大幅上升,一個月後高見19700點左右,短時間內升了兩成二。只可惜,這一次升市很快就告終,港股反覆向下,到今年8月初時,港股再跌至16400點左右,幾乎報銷了4月份的升幅。

  內地A股市場的走勢更弱,4月份升市的幅度不及港股之餘,回落的幅度較港股更大,實在不忍卒睹。

  因此,今次中央再度出招,市場人士仍然是半信半疑,而且有很大戒心,擔心這又是另一次的「虎頭蛇尾」。不過,我想指出的是,正如我在上文所指,有別於過去的措施,今次中央是真真正正的「放水」。

  不是嗎?上海翌日便公布,推出總值5億元的消費券,涵蓋餐飲、住宿、電影和體育等4個領域,民眾可以「先到先得」的方式領取。看來,快將到來的十一國慶黃金周,應該不會太冷吧!

  這還不止,政治局昨日召開會議,還在財政政策的層面,指示各地相關機構推出各項刺激措施,相信更多財政措施會於短期內推出。我認為,中港股市今次的升幅,應該不是「虛火」了!

 
*美國減息,中央安心出招*
 
  但為甚麼中央等到9月24日才出招呢?原因很簡單,其實,有關領導人在新聞發布會上也透露了端倪。那就是,美國聯儲局在9月18日正式啟動了減息周期,而且,減息幅度達0.5厘。

  美國減息之後,美元匯價轉弱,令到人民幣回升至7算水平。換句話說,即使中央推出任何寬鬆的貨幣政策,也不會對人民幣構成太大壓力。如是的話,只要美國減息周期持續,那麼,中央就有更多空間去「救市」了。

  至於何謂具中國特色的QE?那就是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這更是人民銀行第一次採用創新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工具來支持資本市場。

  第一項工具是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根據介紹,這項工作支持的是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和保險公司,由證監會、金融監管總局按照一定規則來確定,可以使用他們持有的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作為抵押,從中央銀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流動性資產。但套取的資金只能用來買股票。

  首期的操作規模是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未來可視情況擴大規模,即是還可以再來5000億元,甚至第三個5000億元。

  第二項工具是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該工具是引導商業銀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利率只是1.75厘,但只限用於回購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首期額度是3000億元。同樣地,如果這項工具用得好,可以再來3000億元,甚至再3000億元。

 
*科技股獲「雨露」滋潤*
 
  我認為,最具中國特色就是以額度來調節這些政策的力度,再者,這些措施的精準度也頗高,因為主要就是要提振股市,但在刺激股市上升之餘,又不會增加貨幣供應,因為那些錢是用資產抵押而借出來的。

  既然中證監的大方向是鼓勵和支持中長期資金入市,因此,可以預期,只要是優質的公司,加上市值偏低,未來股價將會有更大機會上升。

  另外,我在早前的品評中也指出了,自從中央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之後,科技股就迎來了「第二春」,只不過,這個「春天」仍未得到雨露的「滋潤」,所以一直只留於空想。但這一回資金來了,我相信,科技股的「第二春」就在眼前了!至於具體的入市策略,下次再續。《經濟通通訊社資深分析員 羅國森》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品中資 - 羅國森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