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願意付出多大代價去拼經濟?
香港人願意付出多大代價去拼經濟?
港府若想市民有好的居住環境和足夠的居住空間,樓價下跌是無可避免的。(資料圖片)
我講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其實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包括了社會秩序的瓦解,社會的不公平,以及太過激烈的社會流動,造成了人民極大的痛苦。這其實是
要指出一個基本原則:要想發達,成本,必然要付出代價,而且這代價還不輕。
這就是香港人,香港政府所不明白的基本事實:香港要轉型,香港要成功,必然要付出代價。可惜的是,在這幾十年,香港人活得太舒服了,太開心了,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對於現實是完全無知,因此永遠有「小孩子的幻想」:work-life balance可以發達,不付成本可以改革成功之類。
第一個最令人難以接受的現實當然是:要想市民有好的居住環境和足夠的空間,樓價下跌是無可避免的。然而,樓價下跌,非但大地主受損,中產階級重傷,一個控制不好,還會影響到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這也是無可避免的。
1998年至2003年,這轉型只做了一半,因為怕痛,所以放棄了,非但放棄,而且還不敢再試一次,皆因大家都怕像上次一般,人民上街、政府下台。
問題在於,樓市這個資本市場,不管如何谷,如何收窄供應,只要炒得夠高,經濟夠差,終於還是免不了下跌。
如果說,中國樓價下跌是因供應過剩,這是正常的市場現象。香港的樓價則是一邊供應不足,人民住在劏房、籠屋,另一邊則是樓價照下跌,從這角度看,香港的情況比中國更壞,更無救。而香港人打算解決樓價的方法,是減少供應,想在經濟不佳的大氣候把樓價再炒上去,這固然不可能成功,就是成功,亦是「後人亦復哀後人」。
當年香港為甚麼會成功?鄧小平除了說「五十年不變」,還說了一句:「舞照跳,馬照跑」,跳舞、跑馬,都是罪惡的事物,為甚麼會和經濟繁榮扯上關係?
答案是:這真的是有關係,「水清無魚」是人人會講的原理,但真正相信的人並不多。這裏並不是說愈亂愈好,像1949年的中國亂七八糟,那就有必要大力收拾,正如「紅潮」是水中的營養過剩,也會令到魚兒死亡。
所以,結論仍然是那一句:香港人為了復興香港,付出多大的代價?
政經密碼 - 周顯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