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是揚專欄】買餸靠電商,香港做不了
【羅是揚專欄】買餸靠電商,香港做不了
港股重光,恒指重上兩萬五,資本市場也不禁活躍起來。新股熱潮持續了幾個月,現在連10億以上的收購亦重新出現。京東(9618)買佳寶,這消息讀起來確實有些不太真實。電商大戰,香港用家感受從來不深,但佳寶卻是林立於
街頭、自少與我們共同長大的香港商標。京東買佳寶,京東真的買佳寶?還要作價40億,只是買到70%股權?
40億元買70%佳寶是甚麼概念?優品360(2360)作為街坊零售龍頭,市值22億,本港網購龍頭HKTVmall的母公司香港科技探索(1137),市值14億,因消息被炒起、但完全無關的日本城母公司國際家居零售(1373),市值6億多,阿信屋母公司CEC國際(0759)市值更只有2億,加起來就是45億左右。如果40億只夠買佳寶的70%股權,是否代表佳寶市值比優品360、HKTVmall、日本城阿信屋加起來,還多逾10億!再給多一個Benchmark,近日紀惠湯文亮蝕沽中環中心,一層價值3.5億,40億足足夠買11層!雖然大家不知道佳寶手上持有多少物業,京東這交易又包涵多少物業,但多少都好,40億肯定是個高價。
作為一個有去街市買餸的金融人,當然有幫襯過佳寶,也有幫襯過京東持股的錢大媽。雖然媒體說佳寶是平民超市,但實際上它在街市的定位,對手不是超市,而是凍肉舖。誠然,佳寶也有賣柴米油鹽調味料,但這些從不是主打,每間佳寶必有的凍肉櫃,才是它的核心。10元10件漢堡扒、20幾元磅雜丸、12元磅雞扒等,有買開餸的,大抵會知道這價格是多麼的便宜。當然去得佳寶,你不會期望它的平價雞扒雞脾是無激素,又或墨魚丸真的有墨魚成分,還是只是墨魚風味丸。總之,對食物品質有追求的,自然會去高級凍肉舖,但平價市場自有捧場客,佳寶是港人買平價凍肉的不二之選。
內地做新鮮食品配送,已經做到駕輕就熟。美團優選、多多買菜、京東到家、盒馬鮮生,雖然N年前曾經被國家叫停,被批評互聯網巨頭走去與菜販爭生意,但經過多年經營,市場已漸漸做大。電商巨頭為了爭奪買菜市場,亦出動巨額補貼,用家亦早已習慣這些配送平台。相對本港來說,這市場仍遠遠未被開發,HKTVmall當年曾力銷買餸服務,更出動幾十位女性KOL,包括方太、青姐、193阿媽等,燒錢落「阿媽都話正」地鐵廣告,可惜一輪優惠過後,很快又回復平靜。始終,師奶們愛走到街市看實物,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產品,年輕家庭買餸通常也去超市或工人代勞。電商買餸要在香港普及,如果連疫情期間也普及不了,或代表所面臨的障礙也不易化解。
不過,京東買佳寶,也不是亂買的。京東早已是錢大媽的股東,錢大媽主打蔬菜和豬肉,佳寶所彌補的,就是凍肉這一環。有了佳寶,整個買餸生態鏈或許已經成形了。事情發展下去,應該就會有其他電商南下攻佔香港買餸市場。美團(3690)的Keeta逼死了袋鼠,打殘了熊貓,美團優選會不會也考慮香港市場?拼多多一件包郵攻港,做到連順豐也決定終止合作,反正廣受歡迎,會不會也順帶加入買餸戰場?如果要參戰,更多的收購相信少不免,家農?新界仔?收購果欄欄檔搞生果直送?甚至早前全線結束實體店的大昌食品,會否也成為爭奪對象?
然而,HKTVmall的滑鐵盧,意味著買餸這市場,利潤空間甚微。內地企業要搶佔市場,總喜愛發起割喉式爭奪戰,巨額補貼、大額促銷,大家鬥燒錢,目標是誰把對手趕出市場後,就可以有定價權,到時再加價,用家也只得無奈接受,但實際上這只是空談。當用家習慣了便宜價錢,就算拿到定價權後去加價,你覺得用家不會反對嗎?除非真的完全沒有替代品吧;而且市場上的對手,大都銀彈充足,鬥個三五七年,不見得就會投降,價格戰持續,實現盈利的一天將遙遙無期。以外賣市場為例,Keeta雖然成功搶了市佔率,但賺錢嗎?就算有,也許亦是微利吧。
買餸市場面對的困境更大,雖然開飯是剛性需求,但除了煮,還可以叫外賣,用家有的是選擇權。至於真的煮飯的家庭,如果是煮家常便飯、「求其」兩餐,買來煮的食材通常只是普通貨色,利潤空間有限,還得承擔送貨費用。如果是假日才玩「煮飯仔」的,可能想買的就是一些高級食材,例如安格斯牛扒,又或海鮮大餐等,又未必是電商可以攻佔到的市場。就算搶佔到市場,利潤有多大?
另一個更重要的,是買餸的體驗感。你到街市買魚,你可以挑一條最生猛的;去肉枱買豬肉,你可以叫豬肉佬切肥些瘦些;去買菜,更可找最新鮮的一檔才出手。如果買餸用上配送,會不會有檔販將賣不出的次貨拿來配送?反正客戶退貨率不高。就算不是立心不良,食品質素和新鮮程度,總會有高有低,配送過程也影響其品質,當實物質素與相片形態有出入,「奄尖」香港人肯定會大叫退貨。利潤有限,風險蠻高,或許只有手上現金夠多的電商巨頭,才會願意嘗試吧。
雖然買餸市場難做,不過京東「來都來了」,不落場去感受一番,似乎對不起自己40億的收購。想當年,內地科網巨頭被輿論指責與菜販爭生意,今天似乎很大機會在香港重演,不過最受傷的,或許不是菜販,而是有經營街市放租的領展(0823),電商逼死菜販,誰還來街市租檔?然而,打工皇帝CEO喊住走,想起年年袋走7,000萬年薪,面對難題又不用解決,「條數唔靚」走前也是炒人而非減自己人工,誰人不會笑到流眼淚?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買餸靠電商,香港做不了
港股重光,恒指重上兩萬五,資本市場也不禁活躍起來。新股熱潮持續了幾個月,現在連10億以上的收購亦重新出現。京東(9618)買佳寶,這消息讀起來確實有些不太真實。電商大戰,香港用家感受從來不深,但佳寶卻是林立於街頭、自少與我們共同長大的香港商標。京東買佳寶,京東真的買佳寶?還要作價40億,只是買到70%股權?
40億元買70%佳寶是甚麼概念?優品360(2360)作為街坊零售龍頭,市值22億,本港網購龍頭HKTVmall的母公司香港科技探索(1137),市值14億,因消息被炒起、但完全無關的日本城母公司國際家居零售(1373),市值6億多,阿信屋母公司CEC國際(0759)市值更只有2億,加起來就是45億左右。如果40億只夠買佳寶的70%股權,是否代表佳寶市值比優品360、HKTVmall、日本城阿信屋加起來,還多逾10億!再給多一個Benchmark,近日紀惠湯文亮蝕沽中環中心,一層價值3.5億,40億足足夠買11層!雖然大家不知道佳寶手上持有多少物業,京東這交易又包涵多少物業,但多少都好,40億肯定是個高價。
作為一個有去街市買餸的金融人,當然有幫襯過佳寶,也有幫襯過京東持股的錢大媽。雖然媒體說佳寶是平民超市,但實際上它在街市的定位,對手不是超市,而是凍肉舖。誠然,佳寶也有賣柴米油鹽調味料,但這些從不是主打,每間佳寶必有的凍肉櫃,才是它的核心。10元10件漢堡扒、20幾元磅雜丸、12元磅雞扒等,有買開餸的,大抵會知道這價格是多麼的便宜。當然去得佳寶,你不會期望它的平價雞扒雞脾是無激素,又或墨魚丸真的有墨魚成分,還是只是墨魚風味丸。總之,對食物品質有追求的,自然會去高級凍肉舖,但平價市場自有捧場客,佳寶是港人買平價凍肉的不二之選。
內地做新鮮食品配送,已經做到駕輕就熟。美團優選、多多買菜、京東到家、盒馬鮮生,雖然N年前曾經被國家叫停,被批評互聯網巨頭走去與菜販爭生意,但經過多年經營,市場已漸漸做大。電商巨頭為了爭奪買菜市場,亦出動巨額補貼,用家亦早已習慣這些配送平台。相對本港來說,這市場仍遠遠未被開發,HKTVmall當年曾力銷買餸服務,更出動幾十位女性KOL,包括方太、青姐、193阿媽等,燒錢落「阿媽都話正」地鐵廣告,可惜一輪優惠過後,很快又回復平靜。始終,師奶們愛走到街市看實物,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產品,年輕家庭買餸通常也去超市或工人代勞。電商買餸要在香港普及,如果連疫情期間也普及不了,或代表所面臨的障礙也不易化解。
不過,京東買佳寶,也不是亂買的。京東早已是錢大媽的股東,錢大媽主打蔬菜和豬肉,佳寶所彌補的,就是凍肉這一環。有了佳寶,整個買餸生態鏈或許已經成形了。事情發展下去,應該就會有其他電商南下攻佔香港買餸市場。美團(3690)的Keeta逼死了袋鼠,打殘了熊貓,美團優選會不會也考慮香港市場?拼多多一件包郵攻港,做到連順豐也決定終止合作,反正廣受歡迎,會不會也順帶加入買餸戰場?如果要參戰,更多的收購相信少不免,家農?新界仔?收購果欄欄檔搞生果直送?甚至早前全線結束實體店的大昌食品,會否也成為爭奪對象?
然而,HKTVmall的滑鐵盧,意味著買餸這市場,利潤空間甚微。內地企業要搶佔市場,總喜愛發起割喉式爭奪戰,巨額補貼、大額促銷,大家鬥燒錢,目標是誰把對手趕出市場後,就可以有定價權,到時再加價,用家也只得無奈接受,但實際上這只是空談。當用家習慣了便宜價錢,就算拿到定價權後去加價,你覺得用家不會反對嗎?除非真的完全沒有替代品吧;而且市場上的對手,大都銀彈充足,鬥個三五七年,不見得就會投降,價格戰持續,實現盈利的一天將遙遙無期。以外賣市場為例,Keeta雖然成功搶了市佔率,但賺錢嗎?就算有,也許亦是微利吧。
買餸市場面對的困境更大,雖然開飯是剛性需求,但除了煮,還可以叫外賣,用家有的是選擇權。至於真的煮飯的家庭,如果是煮家常便飯、「求其」兩餐,買來煮的食材通常只是普通貨色,利潤空間有限,還得承擔送貨費用。如果是假日才玩「煮飯仔」的,可能想買的就是一些高級食材,例如安格斯牛扒,又或海鮮大餐等,又未必是電商可以攻佔到的市場。就算搶佔到市場,利潤有多大?
另一個更重要的,是買餸的體驗感。你到街市買魚,你可以挑一條最生猛的;去肉枱買豬肉,你可以叫豬肉佬切肥些瘦些;去買菜,更可找最新鮮的一檔才出手。如果買餸用上配送,會不會有檔販將賣不出的次貨拿來配送?反正客戶退貨率不高。就算不是立心不良,食品質素和新鮮程度,總會有高有低,配送過程也影響其品質,當實物質素與相片形態有出入,「奄尖」香港人肯定會大叫退貨。利潤有限,風險蠻高,或許只有手上現金夠多的電商巨頭,才會願意嘗試吧。
雖然買餸市場難做,不過京東「來都來了」,不落場去感受一番,似乎對不起自己40億的收購。想當年,內地科網巨頭被輿論指責與菜販爭生意,今天似乎很大機會在香港重演,不過最受傷的,或許不是菜販,而是有經營街市放租的領展(0823),電商逼死菜販,誰還來街市租檔?然而,打工皇帝CEO喊住走,想起年年袋走7,000萬年薪,面對難題又不用解決,「條數唔靚」走前也是炒人而非減自己人工,誰人不會笑到流眼淚?
羅是揚

【羅是揚】買餸靠電商,香港做不了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