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社會應否學習第二語言?
人工智能社會應否學習第二語言?

理論上學習愈多愈好,惟實際時間及能力有限,因此只能挑最有效的知識去教育。(資料圖片)
上文本來想講學校應否教導第二語言,誰知寫了學校應該教些甚麼基本知識,已寫滿字數,唯有今天再續。
簡單點說,理論上,學習愈多愈好,實際上,時
間有限,學習能力也有限,因此只能挑最有效的知識去教育,問題在於,第二語言有效嗎?
由於英語是國際溝通的語言,因此通常我們指的第二語言,也是最流行的第二語言,是英語。所以不妨把題目簡化成為:學生應該學英語嗎?
我聽過不少必須學英語的論點,大部分都是bullshit。或者可以說,第一是,我當然知道懂英語很有用,可以與世界各地的高教育人士溝通,但這些bullshit卻沒有分析到成本效益、機會成本的計算:粗略計算,每個學生從幼稚園到DSE,大約要學1.5萬至2萬小時英語,如果連做功課的成本也計上,時間則要乘二。
最令人沮喪的是,在英語作為必修科的大前提下,英語及格的,只有大約一半,而在及格的一半當中,也有一半不能純熟運用,有的更在出社會工作後,因不常應用,忘光了。
我也承認,如果是活在20年前學習英語,還是很有用的。只是,我們不能活在幾十年前,社會是進步的,以前沒有Google translation,現在有了,而且在可見的將來,人工智能翻譯系統的能力,還會火速進步。
我當然也同意,真的懂得一種語言,比起使用人工智能,好得太多。問題是,要想把英文學習到比人工智能更高明,不說到這地步,就是有六、七成功力,能夠純熟運用的,恐怕沒有5%。

以作者本人為例子,看美國電影,因為太多俚語,往往只能聽明白七、八成。要想學習俚語,一來太多,二來日新月異,除非經常update,但這又太花時間了。
最重要的是,在以前,懂英語的人不多,翻譯的文本也不多,我們學習西方知識,只能透過英語文本。
然而,到了今天,幾乎全部英語文本都有翻譯,片子/新聞也幾乎全部有字幕。仍然是那一句:學生應把時間用來學習第二語言,抑或是學習別的?
政經密碼 - 周顯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