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截然不同的戰略思維
中美兩國截然不同的戰略思維

中美兩國截然不同的戰略思維
特朗普初任美國總統時,已視中國為美國最大的威脅。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制約中國的發展,並令美國再次偉大起來。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他想像中那麼理想,原因是他忽略了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與西方
不一樣的文化底蘊。他那一套,拿來對付歐盟還可以,拿來對付中國卻完全沒法佔到上風。
特朗普原先認為,美國的實力仍比中國勝一籌,所以應盡早主動出擊,達到先下手為強的目的。所以,他從一開始就嚇唬中國,說要向中國徵收比其他國家都要高的關稅,然後就以這個為基礎與中國討價還價。
然而,中國並不接受這個特朗普自己訂出來的基礎。美國自高身價不代表美國已佔有利地位。中國於是你加我亦加,把稅率加到超過3位數的百分比。這時,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再加下去,效果不但會遞減,甚至可能會出現反效果。美國的高關稅策略於是失去了嚇唬人的作用;加得太多,受害的反而是美國自己的消費者。結果,特朗普不得不把徵收中國關稅的時限一再延後。估計,最後中國要交的關稅可能與美國的盟友相差不遠。
中國對貿易戰的態度很清楚,就是不想打;但是亦不怕打。不想打,是因為打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既然不想打,中國就不用先發制人,可以靜制動。西方人總覺得動比靜積極;不爭取主動就會捱打,陷自己於被動。

可是,西方人有時會忽略了,主動會暴露自己的實力,招惹敵人的圍攻。中國不主動去挑起紛爭,絕非因為害怕,而是堅守不想打貿易戰原則。此外,中國等對方出招後才還手,即使出手重一些,別人也容易體諒。
若非美國先對中國限售晶片,中國應不會主動限售稀土予美國。很明顯,中國選擇稀土作為還擊的殺著,是一早作好部署的。其實,早在六年前,美國已知悉自己可能會在稀土問題上被中國卡脖子;但由於當時中國並沒有收緊限制,美國竟沒有第一時間為此作部署。這才讓中國有機會在稀土問題上把中美的差距進一步拉闊,成為今天可以利用的殺手鐧。
中國的立場一貫而堅定,不會主動令貿易戰升級,但世人亦不能期望中國在受到欺負時,不出手還擊。今次中國在稀土問題上發難,實是逼不得已才還以顏色的。中國在出手前,其實已先掌握實際情況,如先搞清楚中國有哪些企業在開採稀土,哪些企業有提煉稀土的能力,以及哪些公司具備應用稀土的關鍵技術。只有這樣,中國今天才能一聲令下,就滴水不漏地制停對美國的稀土出口。
相反,之前美國對中國的芯片禁售,每次總統簽發好行政命令後,總會發覺有些部分是沒有條件執行的。於是只好例外地作通融,結果反給中國找到喘息的機會。

正是由於中美之間有截然不同的戰術思維,才導致今天這樣的戰況。總的而言,美國發現工具箱內可用的工具已愈來愈少,要對付中國已愈來愈難。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