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政經密碼 - 周顯 2025年11月20日



政經密碼 - 周顯 2025年11月20日


美國動畫已被日本KO
美國動畫已被日本KO


《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城篇》第一章《猗窩座再來》全球票房已衝破6億美元。(網上圖片)

皮克斯的《地球特派員》製作費1.5億美元,票房1.54億美元,遭遇了30年來最大的滑鐵盧。《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城篇》第一章《猗窩座再來》,暫時全球票房已衝破6.18億美元。

有人說,《鬼滅之刃》的製作很好,我承認在日本來說,這是超水準的製作。的確,《鬼滅之刃》是少數動畫水平比漫畫更高的製作。但是,要同迪士尼的製作相比還差很遠,至少在人物說話「夾口型」方面,日本仔還未做到。

我不知別人怎麼想,我是從來不看美國動漫,原因很簡單,其劇情不吸引。

先不說動漫的「劇情片」,只說其「商業片」,美國玩的是超級英雄,千篇一律,只有蝙蝠俠玩精神病人,倒還有點新意。日本玩的卻是「熱血」,即友情、年輕、進步,令人看很血脈賁張,就算是我這年紀,也有很爽的感覺。

其實我反而不明白,迪士尼以前的卡通片,如《玩具奇兵》、《超人特攻隊》、《玩轉腦朋友》等怎會賣座?單看劇情大綱,我已沒興趣看了。至於日本,有《海賊王》、《進擊的巨人》,題材多元化,而且內容更有深度,更何況,我們是看日本動漫長大的,看來特有親切感。



有人說,日本動漫打造了一套「漫畫→電視動畫→串流媒體→劇場版」的成熟產業鏈,有無數的新思維創作,先由成本最低的漫畫做起,成功了,再加大投資,逐步推進。到了電視動畫和劇場版,一旦大收,又可刺激漫畫的銷量,皆因漫畫的劇情先於影視,粉絲為了追劇情,就會掏錢買漫畫。

有意思的是,日本動畫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進入美國市場,第一部是《小飛俠》。然而,日本漫畫大舉進軍美國市場,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和到香港的時間差不多。在這之前,香港人看的是翻版。

日本漫畫在美國的銷量上升,2007年是高峰,其後因互聯網興起而回落。2010後,因串流平台大推動畫而復甦。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關鍵,一年之內,升了160%。現時美漫市場一年總銷售額是15億美元,日漫佔了約76%。

總括而言,美國動漫已經輸了,輸的不是繪畫技術,而是創意不足。

政經密碼 - 周顯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