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曹仁超:打工仔中小企冇碇透氣 2012.10.03

曹仁超:打工仔中小企冇碇透氣

游加歸來,第一件眼見的新聞是「十一國慶」晚上出現罕有撞船事件,死傷數十人。禍福無常,港燈員工及家屬出發時仍歡歡喜喜,轉瞬間愁雲慘霧,除寄予無限同情外,本人真不知說什麼安慰說話才好。

10月2日澳洲宣佈減息0.25厘,證明資源價格下跌已影響澳洲經濟。加國政府對中國國企投資加拿大資源的態度仍是左搖右擺,理由是不瞭解中國國企的經營方式,擔心危及國家安全。多倫多經濟仍一片興旺,隨處可見動工中的地盤;反之,蒙特利爾這個工業重鎮仍死氣沉沉。加國年青一代較香港好,目前一個400呎到600呎住宅單位,20萬加幣便可買到(約160萬港元),市中心可買到400呎,近郊地區可買到600呎。加拿大大學生返工三幾年已可置業結婚,不似香港特區政府,一時將樓價撳低65%,令1997年後供樓的年青一代全部變成負資產;一時又將樓價托高200%,500呎單位要300多萬,香港年青一代如何「安居樂業」?香港通街都是獷夫及怨女,社會又點會安定繁榮?

恆指由2008年底10676點反彈到2010年10月24989點,又回落到2011年10月16170點。2012年至今乃是上落市,只有業績佳的公司股價才可繼續上升,業績唔見得人的公司股價必大插。2009年7月中國政府宣佈限制Google在中國境內活動,令美國上市的Sina股價至今升284%,2010年10月的澳門賭場股升幅亦唔細(生意淡薄,不離賭博),還有中國旺旺(151)等食品股亦表現理想;反之,六福珠寶(590)因今年香港鋪租狂升,股價受壓。

中國遲早鼓勵天然氣汽車

近期電力股受惠於煤價下跌及油頁岩開採成功。到2017年,美國日產石油一千零九十萬桶,超過今天的俄羅斯及沙地阿拉伯,成為全球領先產油國;到2020年,不排除美國將成為最大產油國,證明科技及資金改變一切(2011年美國貿赤其中44%是來自石油入口,估計明年開始美國貿赤逐步收窄。除油頁岩外,天然氣開採亦十分成功)。

美國天然氣售價只及油價四分一,令愈來愈多汽車採用天然氣(反之歐洲及日本天然氣售價仍十分貴)。隨著美國愈來愈多汽車採用天然氣,美國將有更多石油用作出口。天然氣發電每小時KW費用3.9-4.4美仙,煤發電每小時KW費用4.8-5.5美仙。至今為止,美國24%發電來自天然氣,天然氣售價如此便宜,已令煤價大幅回落(因愈來愈多新發電廠改用天然氣)。反之,中國2011年單單原油進口便達2000億美元,並以每年10%速度上升。或遲或早中國政府亦將鼓勵汽車採用天然氣。

任何時候,只要精於揀股,一樣有錢賺。炒股票就是andldquo;perception』,事事先人一步,如你站在Wrong side, you must not win! 如你有劃Value Line Geometric Index(不加權指數),便可發現港股自2011年4月恆指24460點至今,二線股走勢大多反覆回落,意味過去一段日子資金由二線股流向大藍籌股。今年9月底A股平均P/E只有8.4倍(2008年11月最低曾見7倍),市價資產值1.3倍(2008年11月低見1.1倍),理論上未來A 股下跌空間已十分有限。今天A股總市值只及中國GDP 42.9%(美國103.6%、日本60.3%、印度54.9%)。過去A股較H股溢價平均高達32.2%,目前只有17.8%。上述種種現象皆告訴各位,A股即使未見底,距離見底日子亦不會太遠矣。

人人睇淡股市應已見底

根據TABB所做調查:Facebook IPO上市後股價大跌,到9月底只有5%專業投資者對美股後市仍然極之有信心、47%表示信心不足,債券大王Bill Gross在2011年1月已認為「The Death of Equities」時代開始。連基金經理對美股後市失去信心,反令本人認為股市已見底。2009年3月美股上升有賴流動性(liquidity),而非經濟前景良好,面對零利率(如計入CPI是負利率),資金總要找些項目去投資,造成水漲船高現象。人為性低利率將樓價同租金推到半天高,令打工仔及需要交租約中小企業連透氣空間都冇,專業投資者甚至大行分析員的眼鏡亦跌到一籮籮。4、5厘息的藍籌股隨手可執卻冇人買,回報率不足2厘的住宅卻你搶我又搶,證明投資市場充滿animal spirits。至於何時資金才由樓市重返股市?木宰羊。

如你在1929年投資美股,到1982年8月在五十五年內投資回報不足300%(每年少於4%)。如你在1982年8月至2007年10月投資美股,二十五年內投資回報1500%!Timing is everything!1982年到2007年股價上升15倍的二十五年,上市公司純利只上升3倍、美國個人收入只上升1倍!錢從何來?1982年美國人借貸相等於年收入55%,到2006年是125%,透過增加借貸創造出這段繁榮日子。QE3推出代表另一次流動性氾濫又開始。

中國經濟自2009年起進入「再平衡」期,外貿盈餘由2005年至2008年占GDP達8.5%,到2011年只佔GDP 2%。個人消費自2009年起按年以8-9%速度上升(全國消費以年率雙位數上升),估計需十年時間才能升到合理水平。今年6月份起中央政府又再次大量投資固定資產,令水泥股又再次吃香。

投資礦務股減持公用股

戰後至今出現兩次原材料價大幅上升潮。第一次由1967年美元貶值開始,到1980年美元匯價回穩結束,時間約十二年;以金價計,由45美元一盎斯上升到850美元,升幅18倍。第二次由1999年開始到2011年9月結束,時間上不足十二年;以金價計,由252美元一盎斯上升到1920美元,升幅7倍,升幅不及1967年至1980年那次勁,在QE3推動下,金價有否能力挑戰1920美元?

過去幾年公用股表現不俗(受惠於長債息率回落),隨著10年期美債息率由1.4厘回升,2009年起的公用股上升潮已近尾聲;反之,由2010年4月至今過去兩年礦務股跌幅不小,目前應否減持公用股、投資礦務股?夏天買棉胎、冬天買草蓆。在行業高潮時散貨、在行業低潮時入市,說來容易做時難。有錢的人經常Buy low and sell high,窮人卻往往Buy high and sell low。

過去分析界認為「市場永遠是對的。」但索羅斯卻認為市場經常出錯!一、市場經常向某一個方向發展。二、市場大方向可以影響即將發生的事(理性預期),出現自我實現。買賣決定皆建基於對未來價格的估計,而非建基於客觀形勢的分析。價格的改變有時先於基礎改變,亦有時在基礎改變之後。價格本身只代表投資者預期未來的改變,情況有如女性對男人的態度,如果她仍然死心塌地愛他,無論該男人做出多少傷害她的事,她仍然執迷不悔。一旦她的心改變,即使男人沒做什麼錯事,她一樣會離他而去。趨勢一旦改變,便很難再重返舊時大方向。市場升降極受animal spirits所支配,感性往往淹沒理性而令股價走向極端,例如2007年10月港股直通車謠言影響下的非理性亢奮,以及2008年底的非理性歇斯底里。

央行成超級托市大戶

本人成長於70、80年代,當年資料搜集部門是證券公司內唔賺錢的部門,責任是深入分析上市公司,找出缺點及優點,然後向客戶提供忠實的報告。踏入90年代,大證券公司的資料室變成公司的搵錢部門,出報告目的是協助公司營業部搵生意,因此甚至可以分紅(1970年至1990年作為數據搜集員是沒有花紅分的,以免意見不獨立)。今天的所謂「大行報告」,既沒有深入分析,而且五時花六時變,連大證券公司自己的投資組合亦經常出問題,它們所出的報告可信程度仍有多少?

過去中央銀行是逆市而行(例如在繁榮期加息令經濟冷卻、回落期減息令經濟安全著陸)。1987年自格老出任聯儲局主席後,中央銀行變成「超級托市大戶」,即Greenspan put是也。每當股市大幅回落格老便宣佈減息,由1987年10月美國股災後每次皆如此。可惜貝南奇接手後並冇格老的功力,最終引發2007年10月環球金融海嘯,雖然2007年9月至2008年底聯儲局大幅減息,亦無法刺激股市上升,2009年3月聯儲局不斷出英文字新招,例如QE、QE2、OT2、QE3。

今天我們活在一個「假」的「真」不了的世界,銀紙是假的(因為不能兌換黃金),大行報告只為公司爭取營業額而非深入分析,中央銀行成為「托市」專家;但人人仍當「假」的是「真」的,最後自然是「假的真不了」。

內銀受息差收窄影響

過去銀行賺錢十分簡單,就是以低利率吸收存款,然後以高利率批出貸款,賺取息差,故銀行有「高級當鋪」之稱。隨著1997年香港外匯銀行公會被銀行公會取代,銀行業已不能自定義息差,必須互相競爭存款及貸款,令息差逐步收窄。以外國銀行業為例,能夠賺取的息差只有1.5厘(本港亦朝此方向進發),因此銀行必須發展其他業務以增加收入,例如代理保險、代客買賣股票、基金及外匯去賺取手續費等,以彌補息差收窄。自1990年起香港銀行界亦拓展這方面收入,部分銀行更由代客理財轉為自行管理資產(坐盤),例如1990年代日本境內低息,不少日資銀行在日本境內吸收低息存款到海外放款賺取高息,上述行為叫做Carry-trade,結果卻帶來巨大損失。日資銀行在海外雖然賺取了息差,但日圓大幅升值造成匯率上巨大損失。2000年起美資銀行亦從事高風險投資以賺取較高回報,銀行將本來十分高風險的債券組成CDO出售,再由保險公司(例如AIG)提供擔保,令信貸評級上升,賺取「價差」。2007年10月金融海嘯後,此舉令AIG接近破產,連銀行亦要政府挽救。

目前中資銀行仍以賺取息差為主,因為內地銀行業息差仍高達3厘,十分吸引,今年溫總理批評銀行業賺取暴利,開始令息差收窄,2000年起內地銀行亦開始發展非利息收入;至於為自己管理資產(坐盤)仍不多,到2011年底只佔內地銀行總收益5%左右。參考過去日資、美資、歐資等跨國銀行的興衰,令投資者對中資銀行前景沒有信心,即使股息回報率已超過6厘,仍沒有人願意長線投資。

中國須擴固投穩經濟

過去十年中國GDP增長率除2008-09年金融危機那年,平均每年增長率接近10.5%。今年第一季GDP增長率放緩到8.1%、第二季7.6%,令人擔心今年GDP增長率連今年3月溫家寶估計7%亦可能不保。6月起中國再次下調利率,在不到一個月內下調兩次,即使如此,7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只升9.2%(6月份9.5%),出口增長僅1%(6月份升11.3%),空置房亦遍及各大城市。今年首七個月新購土地下跌24.3%,隨著利率下降,6月份起內地大城市房價又再次上升。7月份中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亦下降了8.7%%(首七個月下滑3.6%)。清華大學教授Patrick Chovance認為,2011年中國GDP增長9.2%其中5%來自投資,2012年如減少固定資產投資,中國GDP實際增長率只有4-5%,其餘增幅來自各種各樣的投資。換言之,今年GDP增長率欲保持7%,中國必須擴大固定資產投資。

中國統計年鑒公佈:2000年至2011年中國GDP由8.404億人民幣升到47.15萬億人民幣,增長4.61倍;同期房地產投資總額由4902億元上升到75685億元,增14.44倍。以2011年為例,中國房地產投資總數75685億元,年增長率為29.7%;同期GDP 471564億元,只升9.2%,房地產投資增長率是GDP增長率3.23倍。上述說明2000年至今中國房地產在GDP增長率中擔任幾咁重要的角色。其中又以2010年及2011年兩個年份,中國房地產開發貸款額為2.32萬億元,增長23%;換言之,2006年至2011年大量貸款令房地產形成泡沫。在發展中國家,商品房房價應是居民家庭平均收入3-6倍。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19656元人民幣,2011年達到67393元,商品房價由175332元(1948美元一平方米)上升到484290元(5381美元一平方米),即商品房在2000年是城鎮家庭年收入8.92倍,2011年是7.19倍。過去十二年中國一直存在樓價偏高問題,一旦中國城鎮家庭人均收入由過去高增長期回落到較低增長期,內地樓價便進入下調期。在房價不能進一步大升情況下,中國這次經濟轉型所需時間可能較大部分人估計都長。

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2012年中國高資產淨值人群消費需求白皮書」。全國擁有600萬人民幣資產淨值以上人口達二百七十萬,其中超過1億人民幣資產淨值的人口約六萬三千五百人,平均年齡41歲,居住在北京最多,大部分是企業家、炒房者、職業股民,目前超過50%資金是現金存款。如果希望賺大錢可以投資股票(但風險不低),如果希望把財富留子留孫還是買房地產好(風險細許多)。由2002年至2007年A股漲了六倍、2008年至2012年A股跌了超過60%,未來五年又如何?1980年楂金到2000年虧損70%,由2001年楂金至2011年賺了六倍,而內地樓價自1990年至今仍是反覆向上。聰明地投資是令財富大幅增長的唯一方法,買樓置業只是保存財富(投資地產股是投資,不是保存財富)。

大訂單時代已經過去

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讓當年中國的廉價資源、廉價土地及廉價勞動力進入國際市場,引發1980年起全球性輕工業產品跌價潮。隨著劉易斯拐點2007年在中國出現,中國告別三廉時代,新的工廠2009年起在歐洲、美國等地興建,因為一百二十八隻人工智能機械手每天24小時、一年365日操作,產量勝過一間3000名工人的工廠,而且出品精良,令中國面對製造業回流高科技國家!今天計算機芯片售價愈來愈便宜,加上3D立體攝影技術已相當發達,軟件程序售價大幅回落,管理一間擁有128只人工智能機械臂的工廠,較管理一間3000名工人的工廠便宜(而且佔地少許多)。另一次全球性製造業大遷移又開始,影響的不但製造業,也包括航運業(在接近消費市場生產可縮短交貨期)。以服裝界最成功的ZARA為例,產品由生產至送到零售店只需七天時間,其他時裝生產商卻需四十五天,形成ZARA產品緊貼潮流。大訂單時代已過去,透過計算機化管理的工廠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細訂單,然後立即送貨到零售點。上述趨勢對中國目前的製造業極之不利。

經濟需要根深才能葉茂。今天香港經濟一如十號風球下的大樹。今天支撐香港經濟有三大支柱──金融、房地產同零售。金融同房地產是賺大錢(或蝕大本)行業,但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不多,零售業可提供大量就業但賺錢不多,其他行業自1980年起已逐漸式微。中國2007年後一樣進入汰弱留強期。例如香港投資的內地製造業,在1996年全盛期有四十八萬間,直接僱用勞工四百萬人,今天卻少於八萬間。中國造船業全盛期有三千四百間,目前只剩下三百四十間。在淘汰賽中,十留其一是十分正常的結果,例如本港地產業在1973年有數百間發展商,現在仍生存及長大的,十隻手指數得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