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康 論盡股壇 脫離現實
一個企業最大的危機是甚麼?並不是連連的虧損,而是管理層、員工對這家企業失去了信心。因為一家企業錄得虧損,只要管理層及員工仍然繼續努力,甚麼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相反,如果公司在職人士亦對企業前景失
去了信心,那麼就等同於一家企業失去了動力一樣,這家企業就只餘下兩個出路:一、是賣盤;二、是倒閉。
現在更大的危機發生在金融業,在金融危機發生後,金融業聲譽明顯受損,同時員工的薪酬,亦隨不少股票指數,步入熊市之中,而且跌幅可能比指數更明顯,因此《華爾街日報》稱這些為「平衡關係」發生了變化,但無論如何,簡單而言就是金融界的從業員信心受到嚴重的打擊。
之前提過,銀行家由於「包裝」得十分出色,所以早已成為了不少大學生夢寐以求的工作,因此現職不少金融界人士,自讀書後便早已在向特定的目標奮進,在頂級學校讀書,尋找競爭激烈的實習崗位,再而希望在金融業謀得高薪工作。可是這個一直以來的奮鬥目標,亦成為了他們的負累,令他們在退出金融業時,沒有什麼後備方案,亦令更多金融界人士懊惱萬分。
看到《華爾街日報》訪問一些已從事金融業多年的銀行家,他們現在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想在銀行業繼續工作,應該唏噓?還是應該藉此反思?當然,在華爾街工作而感到倦怠,其實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情,就算沒有金融海嘯,很多投資銀行界的人士,在賺到一大筆錢後提早退休,屢見不鮮,不過近年卻多了一些30來歲,在金融業只工作了10年,同時在仍未賺夠「上岸」的情況下,仍然希望離開現有職位,之前卻是很少見。
金融海嘯成為了投資銀行家離開的原因?坦白說,在金融市場誰沒有見過風浪,而且是習慣見風浪,可是金融海嘯真的令不少從業員,反思過去,以及厭倦現有工作,才是真正的原因。《華爾街日報》結果結合了包括高盛集團、美銀美林、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摩根大通和瑞士銀行的銀行家,認為想離開投資銀行業的原因包括工作時間超長、缺少運動、發胖和社交活動幾乎為零等等。
最後一項相信不少在職人士會身同感受,因為我認識一位十分成功的基金經理,身家應該有9位數字,可是他有點「眾叛親離」的感覺,未婚更不可能有子女的情況下,現在他最相信的人,居然是他的家傭,賺大錢卻有此感覺,是喜還是悲?或者應該問他真的在金融市場賺到一切嗎?
《華爾街日報》訪問了一位名為Todd Lawrence的前投資銀行家,曾任職花旗集團駐澳洲高級項目經理,專注於併購業務,結果去年12月份辭去了年薪近30萬美元的工作,原因是他意識到自己在業界工作了7年,便的無非是準備文件或校對項目建議書,如果想在此基礎上再前進一步,要再花3至5年時間。但更重要是他認清了現實,就是生活其實很膚淺,與眾不同的其實只有你穿著華麗的衣服,以及開著不錯的車子而已。
結果,Todd Lawrence現在做甚麼?一位薪酬不高,只為一位在墨西哥拓展白銀生產項目的商人提供服務,同時要為自己的抵押貸款煩惱,可是他覺得現在的生活更實在,這個例子對金融界而言,諷刺嗎?
黃偉康 (逢周一至周五見報)
筆者為獨立股評人
wong.waihong@yahoo.com
weibo.com/wongwaihong
論盡股壇 - 黃偉康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