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與消費者的角度
剛過去的黃金周假期,除了大男人哭著在香港這個法治社會「被欺詐」外,還有好些亮點,除了據某報統計黃金周賣樓從2006年960夥下跌到今年的16夥外,據稱珠寶表行門庭冷清,反而賣金飾的舖頭插針不入。又據網上多處報導,「中國大媽」用一千億人民幣買入了300噸黃金,令到高盛為首的國際金融資本放棄造空黃金計劃,不過就想不到數據從何統計。
將討論的方向引導到大媽與大鱷誰勝誰負沒有多大意義,因為雙方並沒有直接對賭,人家沽空的是黃金期貨,羸又不是從大媽袋掏,輸了又不是輸給大媽。相似地樓價升跌亦不是發展商與小業主的博奕。對大家有意思的是,價格下跌其實是會引發需求,進而對價格出現支持,無論在金市或樓市都會出現。
黃金買家的目的亦不一定是投資,要「投資」黃金,除了電視廣告上的倫敦金廣告外,用銀行金存摺都好過買實金,何況被搶購的除了小黃魚金條外,更多的是龍鳳軛、金鍊、金戒子等,要支付更高的飾金價錢,更要被金舖七除八扣。這些婚嫁用品,真是非到山窮水盡都不會拿出來熔掉套現蝕火耗(不信的話大可向老婆開口)。結論就是他們是黃金消費者,而不是投資者,再用投資的理論和技術分析恐怕會捉錯用神。
同理,分析樓市除了從投資的角度外,也要考慮消費的角度,現時政府多重稅收都是針對短線投資者以及外來人仕,反而特別印花稅(SSD)對於打算持有超過三年的自住或投資人仕來說,完全沒有效用,所以現時國內人少來港買樓,以及企圖短炒物業的人從市場上消失。無論願不願意,既然後市的預期升幅難以填補稅項,則現時市場買貨的主力已變為消費者。
所以現時揀樓,也要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但同時要諗深一層,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有不同的特性。就以露台為例,很多朋友都認為露台並不實用,所以有露台的單位應視為缺點。當然如果單位面積只有四五百呎,要拿數十呎出來做露台真的不化算,但是如果單位面積有七八百呎,買家並不介意多一個開放的空間。更關鍵的是購買細單位和大單位是屬於不同類型的客路。對於單身者來說露台可能無用,但對於一家幾口或養寵物者來說,露台就有其實用價值。
同理,假豪宅單位亦不一定是一面倒趕客,尤其是在近郊的沙田和荃灣,豪宅格式的住宅比那些所謂實而不華的舊式屋苑更受歡迎,皆因近郊居民的人均收入較高,在有所比較之下當然喜愛硬件更佳的物業。反過來在元朗、北區這些邊區,由於居民收入較低,亦不會用溢價去買假豪宅。大家可以看看附圖,便知不同區域的不同購買力。
~TITLE_S~趣遊樓市 - 脫苦海 2013年5月3日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