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經 - 胡孟青
QE打造另類市場新常態
2015年03月31日
美國有約8,000家對沖基金公司。(資料圖片)
對沖基金以往是投資界的星中之星,最頂尖的金融業人士之一,皆因對沖基金往往就代表賺錢之神。惟時移勢易,原來幾年下來,愈來愈多對沖基金公司,都不願被稱為對沖基金,索性改用其他名字。《華爾街日報》近日一篇文章很有趣,標題為:Hedge Funds:Don"t Call Us a Hedge Fund,該文章指,很多對沖基金近年已不再打正旗號,取而代之會稱公司為「alternative asset manager」、 「investment holding company」及「private partnership」,總之可以叫另類投資、投資控股、投資合夥公司,但萬萬不能叫做對沖基金公司。
據統計,美國最少有8,000家對沖基金公司,管理約2.8萬億美元資產,但真正用對沖基金名義在美國證監會註冊的,僅僅得1,176家而已。形象是一個問題,眾所周知的是,對沖基金往往予人邪惡的感覺、被指為投資大鱷,在股票、外匯、商品市場無惡不作,既然如此,就索性就名稱美化及修飾一下。更弊的是,對沖基金近幾年的神級能力亦都已經備受質疑,整體跑輸大市、星級對沖基金經理已經淪為投資明燈、票房毒藥,絕不會自認是明星,投資界亦一樣。
某程度上,央行造就投資市場好景,卻摧毀了投資高手的武功。市場操作伎倆、基本因素等,既然已被扭曲了,以往靠有關指標賴以維生的專業投資者,怎可能會有大派用場的一日。現在,稍為瞭解些少技術分析、量度幾條移動平均線,隨時可做高手了。通縮問題是源於央行舉棋不定,不敢將貨幣政策進一步正常化的原因之一。無疑,通縮代表價格持續向下、企業沒有提價能力、投資毫無意欲,這當然是對經濟不利。惟事後回想,其實央行更要檢討的是最初有否對通縮過分憂慮,而作出過分而又持續量寬,反而令問題愈滾愈大?經濟學者寫過很多論文,認為持續通縮絕對是不利,但因突發環境、或供應過剩調整而出現短暫通縮,其實是對經濟以至社會都可能有利,尤其可再做財富再分配,平息社會不滿。可是幾年前,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甫開始就大喊通縮風險,且不斷印錢,結果利息太低令風險價值錯配,而市場投資比實體經濟投資更易賺錢,怎可以對經濟有利?央行印錢製造無數忽然搵大錢的新秀、歷練一般的生力軍,反而淘汰好幾批真正的高手,這或者就是市場進入新常態的另一標誌。
逢周二、四刊出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